周朝以平王东迁为时间点,西周结束,东周时代来临。
东周时代其实是一段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历史大剧,在各种历史记载中,通常把东周时期称之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之所以成为东周时代,是因为春秋时期还是以周王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由于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度,天下早已被瓜分成诸多的诸侯国势力,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各自为战,上演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一幕。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春秋初期,东周被分为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有十几家势力练较大的诸侯国,不断吞并周边小国发展,最终形成春秋五霸的格局,春秋五霸在历史记载中有七种说法: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其中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所有历史记载中,均被认可。
在春秋时期能被称之为霸主的君主应当满足几个条件:尊王、攘夷和会盟。
齐桓公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受周天子册封,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晋文公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成为春秋时期第二霸主。
而其他各个霸主,都略有争议,秦穆公、和楚庄王是相对被认可的,但是秦、楚两国在传统的历史观念中,属于"四夷"国家,秦有极为浓重的西戎血统,而楚则一直被称为南蛮,都是被春秋时期主流的代表所谓华夏文明的中原诸侯国看不起的国家,所以,在一些史料中,对秦穆公和楚庄王的霸主地位是存在一定质疑的。
春秋的最后一霸,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争议颇大。
所以这也可以看出,哪怕东周势弱,但是周天子的身份在当时还是被诸侯国认可的,所以春秋时期没有真正的天下共主,仅有五霸称雄。
春秋时期的“春秋”也是因为鲁国史官记录当时各国大事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叫做《春秋》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