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7日,拿到这本书时,我在书的扉页写了一句话:读一本艰难的书。
2021年9月,重启这本书,我在之前写过的那句话里加了一个调换词序的符号,句子意思就是:艰难的读一本书。
时至今日,课程马上开启第六讲,预习作业也写到了第六篇,我才开启这本书的每日的阅读打卡之旅。
好在“什么时候都不如现在”,“好饭不怕晚”,“好书也不怕读得晚”了吧。
——写在前面
1)视科学为惟一的途径,会失去许多宝贵的东西?
“谨慎地考查”科学是因为西方人,倾向于过度地颂扬科学及其取得的成就。我们在科学之中创造了一个上帝,神话了科学,作为科学的门徒,我们在自己博识的无知之中变得傲慢起来。长期以来,我们独一地膜拜科学的祭坛。为此我呼吁我们也应该尊重故事与精神。
何为科学?一般而言,就是充满理性和逻辑。我们这一代长大的人,缺乏的正是一些科学精神和科学追求。作者为何会这么说呢?国情不同,背后的底蕴就不同,特别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当然,如果充盈的都是科学,我们光有理性和逻辑,这世界一定少了很多丰富,至少会很枯燥。
当然,在对此书有一定的了解后,很感谢此书能展现对科学的评论,无论是古典科学还是现代科学,对于一个“科学盲”来说,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科学世界。在我们的课程设计里,首先要考量科学精神,也是必须的。
2)课程还需要文化感?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具有伟大的文化感。因重视自己伟大的精神传统——尤其是儒家与道家,你们对精神或态度具有强烈的内在感觉,这正是充溢课程所必要的。
这句话需要和第一条结合起来思考,作者所倡导课程设计应该遵循的是:科学+文化。强调我们“以自己奇妙的故事与精神传统为背景对此予以思考”。所以,我们设计的课程里也需要植入这两种元素,缺一不可。回顾我所撰写的课程设计里,虽然有一定的逻辑,但是否能经得起推敲呢?还需要进一步考量。
回顾每次作业提示,我发现王老师正是在渗透“科学+文化”的元素,先谈谈一些科学观点对你的启发,再谈谈对你课程设计的启发,即加入我们的故事和背景。
3)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感。
我坚信,我们需要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感。提倡一个以会话——对话性会话——为核心的课程。保持会话继续——是新的千年中增进个人发展的根本。
作者告诉我们:读这本书的方式与态度。我想,也应该是我面设计课程的态度——保持对话性,保持持续的对话性。不禁想起王小龙老师所说:相互提问,相互追问,问题停止的地方学习也停止了。相互提问和追问就是一种对话的开始和继续。而我惧怕追问的人,也需要摒弃这样的恐惧,问出来——才知道自己哪里不明白;被追问出来——才知道自己还有哪里不明白。一个是自我的视角,一个是他者的视角,拥有这两种视角,才构成了“彼此”。彼此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去深入思考和作答,才是“个人发展的根本”。
序的结尾说:
让我们共同漫游,向那“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的,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像的王国”前行。
是的,这世界“没有人拥有真理”,我又惧怕什么呢?我的任何表达也只是在行使我的权利——要求被理解,如果我们的课程设计是——迷人的想像的王国,那就让我们一起迷人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