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关于校园暴力的系列里,一开始只是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出现,接着是双方家庭,后面紧跟着是学校,最后还有社会,在校园暴力事件的发展中,又分别代表了什么,需要承担什么呢?
施暴者的出现代表着一个被家庭惯坏或者在家中找不到存在感的孩子登场,这样的一个孩子无疑是一个弱者,但是在这场事件中却变成了凶狠的施暴者,面对着同学、同伴展示自己的武力,这无疑是掩饰内心的虚弱,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来摆脱自己弱者的形象。
受害者的出现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是无辜,如果只是单纯一次的暴力,无辜还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校园暴力更多的是出现长时间的侵害行为,而受害者往往并没有将情况和家里讲出来。这无疑是将自己困在了这场暴力当中,不相信有人可以将自己解救出来,往往可以看出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家庭、老师都没有给他足够的信任,或者他曾经说过,都没有在意,于是 让孩子真正的变成了一个弱者的形象。
学校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现在的学校却往往对教书更加的要求严格,更看重学生的成绩,反而将育人放在了一边,很少再提,甚至都落了一层灰。只见过某某学校出了多少高考状元,从来没有见过某某学校有多少道德模范。当学校出现暴力事件,首先淡化事情影响的也往往是学校,学校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助长了校园暴力 事件的发生,学校选择性的将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指标,也无疑是把一些孩子推向了校园暴力的道路。
但是学校的这种选择和倾向,又何尝不是因为家长期望呢?身处人生,身不由己是人生的常态,学校因为管教孩子而导致孩子逆反寻死觅活的事情也不少见,导致了学校慢慢不敢管孩子了,这也是学校作为弱者的体现。
我们生活在社会,一切的事情自然不能脱离社会,社会对于孩子的关注度也是逐渐的在增加,这种增加有利有弊,一方面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一方面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对于校园暴力的时间,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事情,仍然是没有健全的法律,甚至在一些人看来表现的太过于宽容。
未成年人犯罪并非一定要付出代价,但是社会要因此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甚至专业的心理辅导,这才是应该的方向,而不是因为未成年,所以放弃追究责任。这样的一种做法无疑是对校园暴力以及青少年违法的一种纵容。
关于校园暴力,没有一方是强者,校园暴力只是一场弱者的游戏,不论是家长、孩子、学校还是社会,都存在各个方面的客观原因。也决定了校园暴力时多方因素的综合,从来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而我们对于校园暴力的了解和思考,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因为牵扯太多而放弃努力。抓住我们可以努力的,做一位称职的家长,关心和照顾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才是避免校园暴力的最好方法。
本文出自慧智家庭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