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接到任务时,总会习惯性的问一句:“有没有参考模板,以前谁做过这个”。如果回答没有,心里会不自觉的“咯噔一下”。虽然接了任务,但会一直拖着,直到时间临近,才火急火燎的行动。
这就是大家俗称的“拖延症”,相信职场中很多人都会有,而且有的人“病的不轻”。
为什么明知事情很重要、必须做,还是会一直拖着不做呢?
真的不是你的错,都是大脑惹的祸。
大脑有以下三个特点:小气鬼,控制狂,害怕陌生。
大脑很小气,很会偷懒。她喜欢做最简单、消耗脑力最少的事情。如果任务很难,她会被瞎跑的,找个轻松的地方偷会懒。
大脑控制欲很强,如果事情很复杂,不能被掌控,会产生很强的焦虑感。比如安装软件时,没有进度指示,很多人都会崩溃的。大脑没有耐心等待未知的事物。
大脑害怕陌生,喜欢熟悉的事物。对于熟悉的事物,感知更流畅,体验更愉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了大脑的特性,就可以为我所用,来帮助我们克服拖延症。
1.从小事做起
大脑会选择最省时省力的路径,遵循成本最小原则。那么我们就先从小事做起,从熟悉的事情做起,让大脑“预热”起来。比如写一个很重要的报告,可以先找一找相关材料,阅读相关文件等等,做一些与此相关的事,让大脑开始接受和适应工作过程。
2.啃下硬骨头
大脑启动后,不着急动手写,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让大脑进入“核心思考区间”。这是最关重要、最为棘手的部分,它就像金枪鱼三明治中的鱼肉泥。集中精力将其攻破,“吃下”了这个部分,任务就“过半”了。比如写一篇文章,先集中精力思考、构思和整体设计,后面的写作就会顺畅的多。这样做对进度掌控度更好,大脑更容易接受。
3.提高认知流畅性
大脑偏好熟悉的场景,对连续、高频、固定时间、空间的事物感知流畅度越高,做事的效率也更高。大脑对不同信息类型处理方式也不同,采铜老师提出像Photoshop一样进行图层式处理。同一时间,批处理同质性工作。重复次数越多,认知流畅度越高,更容易进行心流状态,效率和质量都会大大提高。
比如写文字的时候就一路往下写,对于需要插图的地方,只是记下位置标记和特征要点,待到一整章写完后,再返回去加上插图。这样做的效率显然比一会儿写东西一会儿画图更高。
用这个方法可以克服工作中的拖延症,对于养成好习惯也有帮助。
想要深入学习习惯养成的朋友,推荐阅读《微习惯》和《习惯的力量》两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