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这个字几乎从我们出生开始听的最多的一个字。“宝宝今天乖不乖”?“有没有听爷爷奶奶话?”“乖。”“哇宝宝真乖,妈妈回来给你礼物,妈妈亲亲”。类似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我们小时候也是在这样的声音中过来的,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下,似乎只有“乖”才能得到老师的赏识,父母的欢心。而这种“乖”无非就是不淘气,不违背大人的意愿,对大人们的言语深信不疑的服从。反之,会背贴上不乖的淘气不懂事的标签。
然而,每一个孩子在懂事以后,都会有一套自己的行为模式,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当孩子的想法和大人不一致时,大人立马就会跳出来说你这样不乖,你不能这样,你该那样,你要做一个乖孩子...但是在孩子的眼里,自己的言行与大人们不同时,他们就要面临选择,要么放弃自己的主张,得到大人的一句你真乖,要么坚持自己的主张,而往往坚持的后果是劈头盖脸的一顿指责,甚至是挨打。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在这样矛盾的抉择里压抑自己的想法,不敢真实的表达,去做大人们所谓正确的事,做一个乖孩子,从而得到更多的赞赏和肯定。我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现在大的虽然也才6岁不到,当我问宝宝今天乖不乖,她的回答永远都是乖,虽然她完全不理解乖和不乖的定义,到她知道只要说了乖以后,肯定会得到妈妈的一句宝宝你真棒或者亲吻之类的。然而我觉得她并不是一个乖孩子,该发脾气还是发脾气,该顽皮还是顽皮,该哭闹还是哭闹。记得有一次,桌上的热水壶她要去拿,我说了几遍那是热水,她似乎没明白继续想去拿,我差点要强行把她抱走,但我知道结果一定是哭闹,于是我拉着她的小手,让她摸了下,她很快就缩回来了,然后我说你还要玩吗?她拼命摇头说烫。然后我在给她讲解了下一些危险物品和知识,之后她在看到热水壶或煤气啥的不会去碰。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意识到教孩子不应该只是口头说这说那,更不能用乖或不乖去判断一个孩子。比如她见到谁没有按大人的要求叫或者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时,我不在定义为她不乖,而是理解她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开始,虽然之后我会用别的方式告诉她那样不太好。但不会说你怎么这样,你怎么怎么....
我们教孩子,要做的是让他拥有自己独立意识和判断能力,自尊自爱有创新意识的人。而不是在我们一贯以来的乖不乖去定义,一味的要求孩子听大人话,顺从大人的意识,只会断送她原本具有的很多能力。孩子的创新能力等等,很多时候都是被我们自己扼杀的。试问,你的孩子从小被要求乖,在他人面前表现乖,难道不是你自己的虚荣心或者害怕别人认为你是一个不会教出乖孩子的父母而感到挫败的心里作怪吗?你真的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一生唯唯诺诺的乖巧,而永远无法做真正的自己吗?
放弃一个乖孩子,培养一个好孩子,两者并不矛盾,我们放弃“乖”的标签,并不是意味着任孩子随意放释,随波逐流,更不是鼓励孩子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而无视他人,我们只是应该反省下自己作为孩子家长的意义和价值,我 想我们应该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灌输。当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或者不愿意穿你挑的衣服,不要在训斥说你怎么这么不乖,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而是去理解他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去尊重她当下的意愿,然后告诉他利弊,让她自己选择。我们不可能一生帮他们做抉择,也不可能一生帮她们的选择负责。无论他们的选择是好或是坏,你能做的只是他们人生中的导师,路要它们自己走,所以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对错,让他们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即使摔跤,又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