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一千年过去,这里的青松受到保护,却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贾讷们,尊重三苏,尊重这一门父子三词客的斯文一脉”
01
—
2024年11月27日,周三,甲辰龙年,农历十月廿七
32岁,是日,在眉山,与子由葬先君于眉州彭山安镇可隆里——蟆颐山之东二十余里,地名老翁泉。称东茔。手植青松营莹。与母程氏同葬。轼。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十月廿七。
44岁,是日,在开封,狱中,供状。轼。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十月廿七。
51岁,是日,在开封,撰《赐金紫光禄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吕公著生日诏》。轼。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十月廿七,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52岁,是日,在开封,撰《赐资政殿学士新差知成都府王安礼诏书银合茶药传宣抚问口宣》。轼。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十月廿七,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56岁,是日,迎张龙公之骨于西湖之行祠。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十月廿七,时任颖州知州。
02
—
送贾讷倅眉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作于今河南开封。
注: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苏轼知登州任,到官五日,调回京师。一年之间,三迁要职,当上翰林学士。贾讷这时将到作者故乡眉州作官,作者故作诗相送。倅,副职。倅眉,任眉州副知州。宋制,通判皆为副知州。
其一
当年入蜀叹空回,未见峨眉肯再来。童子遥知颂襦袴,使君先已洗樽罍。
鹿头北望应逢雁,人日东郊尚有梅。我老不堪歌乐职,后生试觅子渊才。
其二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03
—
注释“今天”
“今天”的小作文是作于1086年的两首诗,送给一位叫贾讷的朋友,因为他要到自己的故乡眉州去做官。
第一首说了一些客气话,说当年我进入蜀地,可惜空手而归,未能见到峨眉美景,今日是否还有机会再来?年轻人早已知道你德行美好,为你洗好酒杯,准备接风设宴。
从鹿头山向北眺望,或许会遇见飞过的大雁,人日时节(正月初七),东郊还能见到寒梅盛开。我年岁已老,不堪承此重任,只能仰仗后生你身上的才能了。
从前的日子真慢啊,才刚十月廿七,就想到正月初七的事了,从开封去眉山的路,可真是漫长。
第二首才是情真意切的思乡怀人之诗,虽然其中也有很高级的客气话。
老翁山下的的清泉环绕,我曾亲手在那里种植了无数松树。父老乡亲得知我的消息,就如同见了我一样。我在那里的房屋大门随时为你打开。
那里的每一棵松树都已经如龙蛇般苍劲,在萧萧风雨中默默悲伤。希望你的到来能让那里的松树和甘棠一样受到百姓的保护,苍颜白发的老人正在那里等着你去呢。
“甘棠”这里用的是周代召伯的典故,召伯出游,在乡下的一棵棠树下休息,并在树下决狱政事。后来召伯去世,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棠树保护了起来,还作了一首《甘棠》诗,收录于诗经。“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苏轼用这个典故,希望青松和甘棠一样受到保护,借此来称誉贾讷——甘棠受到保护是因为召伯,青松受到保护则是因为贾讷。
这一片松林,诗里说“三万栽”,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打了个一折,说是“三千棵”,对,就是我们熟悉的“明月夜,短松岗”的那片松林,苏轼的妻子王弗1065年去世,十年后他梦中回到的,就是这片松林。
1057年,苏轼母亲去世,1065年,妻子王弗去世,1066年,父亲苏洵去世,他们都葬在眉州的老翁泉。
“苍髯白甲”则来自苏洵的《老翁井铭》:
“往岁十年,山空月明,常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
意思是在月明之夜,会有苍颜白发的老人在泉水附近休息。因为贾讷答应苏轼要去看顾他父母的坟地,所以苏轼这里提起“苍髯白甲待归来”。
而当年这片青松受到保护,或许因为贾讷。而一千年过去,这里的青松受到保护,却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贾讷们,尊重三苏,尊重这一门父子三词客的斯文一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