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与众不同”的勇气

“与众不同”的勇气

作者: 一愿天行 | 来源:发表于2018-04-18 19:49 被阅读54次

    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  15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从下面三个线段(A,B,C)中个,选出与标准线段(X)一致的那个。

    怎么看都是 线段C 与标准线段X一致,对不对?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这样简单的测试是不会错的,甚至会因为太容易而不耐烦。但是,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都和那你答案不一样,你还坚信自己正确吗?还敢坚持说出自己的答案吗?

    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的从众实验告诉我们,很可能你也会随大流的将错就错了。

    阿希在校园中招聘志愿者,号称这是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心理学实验都不会事先告知测试的真实目的,但是事后会说明。)

    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 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当志愿者来到实验房间时会发现,屋子里的七个座位已经坐了6个人,只有最后一把椅子空着。你会以为别人都来得比你早,但是你肯定没想到那6个人其实都是阿希的助手,来当托儿的。接着好戏就上演了,如同图片显示的那样,测试的答案都是及其简单的,只要是智商正常没有喝多的人都不太可能答错。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被试们是按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的,这样每次志愿者总是最后一个回答。在18次测试中,实验助手有12次故意出错,当然他们是一起给出相同的错误答案。

    第一二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但当后面“托儿们”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时,被测就会对这么明显的“事实”产生了怀疑。在这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下,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结果,这项测试志愿者们的最终正确率为63.2%,而没有干扰单独测试的对照组正确率是99%。而且,75%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也就是选择了跟助手们相同的错误答案。有5%的人甚至从头到尾跟随着大部队一错到底。只有25%的人可以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正确的观点。

    阿希做这项研究在当时有其现实意义,五六十年代人们还在对二战进行反思,不明白为什么整个德国可以在纳粹的带领下做出那么多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阿希的实验证明个人会屈从与集体的压力,即便他明白集体的行为是错误的。

    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

    (l)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受影响,看错了)

    (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相信大多数人的判断)

    (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害怕与其他人不同而承担责任或惩罚)

    社会心理学对这个话题有更深入的研究,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喜欢人际交往,希望被团体肯定和接纳,当身处的团体体现出特定的习惯时,我们会自觉的把这些行为、观念当成一种规范。如果有人违反团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就会成为嘲笑和暴力的对象,有时会被排挤和孤立。

    对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为青春的孩子需要朋友,朋友之间的对话和分享往往比家人还亲密,更有影响力。

    小留学生K很希望能在美国交到新朋友他尝试想跟他的美国同学交流,可总会因为难以理解对话背后隐藏的文化含义,或听不懂俚语而宣告失败。

    有一天,一群吊儿郎当的运动员学生让K和他们一起进男生洗手间,让他试了试电子烟。这个邀请对于一个中国孩子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他很高兴和美国同学打成一片。这些同学向他灌输“酷孩子从不学习”,从那以后,全A学生K就放松了他的学业。他开始练习举重,盼着练出点肌肉以吸引女孩子。

    但当新朋友们开始怂恿他欺负其他学生时,K离开了他们。他不想对学校里的非裔学生说种族歧视的话,也不想用中文辱骂其他中国学生。

    K能够最终选择与“新朋友”不同的行为,是需要挺大勇气的,而且确实也因自己与团体成员的不同而失去这些“朋友”,并承受孤独。

    “大家都这样”并不代表就该如此,K为了融入团体做出了一些改变,但当核心的价值观冲突时,他做回了自己。

    高校里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种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景,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

    这是“从众”有益的例子。

    我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喜爱和接纳,用遵守团体的社会规范来融合群体,是常见方式,这便是规范性社会影响。这是一种现象,并不能简单的说,这是好还是坏

    好的环境能帮助我们发挥更大的潜能。好的伙伴,好的对手,都是值得珍惜的。

    是基于自己的选择,还是迫于环境压力而做出随大流的行为?自己要多做一些思考。看看是否需要拿出“与众不同”的勇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众不同”的勇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np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