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记·收容站] ——时代在发展,贫穷却一成不变

[读书记·收容站] ——时代在发展,贫穷却一成不变

作者: 熊猫冯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11:11 被阅读5次

    [读书记·收容站]
    ——时代在发展,贫穷却一成不变

    最近状态不太好,所以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什么也没有写。虽然写得这些也没有什么价值,但是什么都没有写,总是感觉对自己的生活不够负责。似乎我的生活变得没有意义,像是水滴入河,茫茫然不知所踪。
    这个读书笔记似乎拖欠良久,小说最早读是在好几年前,当时只是觉得似乎触动了什么,但是并没有特别的感觉。而数月前在看过一个记录片之后,又一次读到这篇小说之后,感受更加的强烈。
    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加上实在是时间有限,所以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求我能写得多好或是多清晰。只要在读过之后,能让各位对这篇小说、这个纪录片提起兴趣,或是让各位对社会、对贫穷产生更多的思考,我就心满意足了。


    简介

    《收容站》是乔治·奥威尔的一篇第一人称的短篇小说。其内容简单来说便是主人公混入流浪汉的群体,跟随着这些流浪汉一起进入收容站。通过观察、谈话、体验去了解这些流浪汉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
    《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是NHK今年上半年的一部纪录片。主要拍摄了围绕位于深圳的三和人才市场相关的各类人群,去描述所谓的三和大神们和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打工者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
    之所以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实在是因为看过两者内容,不得不为他们的相似性而惊奇,即使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可是贫穷并没有因为文化和时代的差异而发生改变……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时代在发展,可是贫穷却一成不变。

    人员构成
    ——男女的不平等,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平等

    在小说中,开篇第一句就交代了同一批进入收容站的人员构成情况,48个男性和1个女性。
    而在纪录片中,所有受访者都是男性,而摄像机所到之处,并非没有女性,只是男性在这个人群中占了绝大多数。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因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西方世界,我们大多数人似乎都认为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世界都处于一个男女不平等的状态。而一提证据,似乎多数人都在拿“玻璃天花板”作为支撑——认为无论什么领域,处于领导地位的人群,都鲜有女性出现。
    因此,“看不见的上限”的存在似乎成为共识,因之,其推论男女不平等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共识。
    但是,共识就是正确的么?不一定。
    首先,我不否认“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也不认为它的存在具备某种合理性或合法性。但是我不觉得,“玻璃天花板”的存在就一定是男女不平等的铁证。
    我认为,与“玻璃天花板”相对的,我们的社会也存在着一张“透明的网”。这张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女性堕入整个社会的最底层。
    因此,无论在奥威尔的小说,还是NHK的纪录片中,亦或者从诸君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大约都很难看到巨量的女性落入金字塔的最下端。
    那么,男女真的不平等吗?
    不相等,我是认同的。不平等,倒是未必。
    换句话说,如果用“透明的网”的消失,作为条件,换取“玻璃天花板”的不复存在。
    让所有的女性去通过投票表明态度,如果每个人都理智得分析了利害得失之后,我相信,维持现状的一方仍会是多数。毕竟只有那些有足够能力却被限制在天花板之下的女性才会渴望束缚的解除;而对于剩下的人来说,她们并没有被束缚;相反,她们中的许多人需要网的存在去防止自己堕入深渊。
    请相信我,无论任何时代,精英都是绝对少数。
    当精英和大众的利益发生冲突,如果进行投票,胜利一定属于大众。而如果精英通过手段获取利益,建立在侵害大众的基础上。短期稳定,可长此以往,结果必将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话说回来,我还是认为,如今的时代,男女地位虽然不相等,但是从一些角度来看是平等的。

    环境与态度
    ——失却尊严的生活与绝望生活模式

    说起生活环境,最基本的便是吃住两方面。
    在奥威尔的小说中,收容站提供食物是“半镑面包、一小块人造黄油、一品托所谓的茶”。而住呢?就是许多人拥挤的住在一间房内。
    在NHK的纪录片中,这些三和青年们,最常吃的就是所谓的“挂逼面”;至于住,除却最为走投无路的那些选择住在公园外,大部分住在几十元一张床铺的群居房间内。
    以我自身的感觉来说,群居生活,给人最大的伤害在于隐私的缺失。隐私缺失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对羞耻感的破坏,甚至完全的摧毁。
    而对一个不知羞耻的人,道德的教化便彻底化作没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我们看到,在小说中,这些收容所的常客们的生活模式就是,在收容站度过一天两夜,之后便自由了,利用自由的时间,他们大多数人不是去捡烟头就是去乞讨,然后进入另一个收容站。生活在这样一个循环中,他们最常谈论的话题便是——哪座收容站的待遇更好些。
    而在纪录片中,这些三和青年们的生活处于另一个循环中:他们做日结工资的工作,领到工资之后,不是去网吧打游戏,就是坐在床上打手游(本质上来说,和捡烟头吸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最为廉价的娱乐手段)。最后,当所有的钱花光之后,去找另一份日结的工作。
    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不禁让人思考,他们堕入这样恶性循环的原因。
    许多人的看法都是这些人自甘堕落,无论是小说中的收容站站长、甚至一些流浪汉自己也这样认为;而在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也认为这些人之所以陷入这步田地,完全是自己的问题。
    置身事外的态度,让普通人认为他们是社会渣滓,对他们避之而不及。而他们自己,似乎也接受了这样的看法,认为自己是垃圾一般的存在,甘心做一个无赖、咸鱼一般的存在着。
    其实挺可悲的一件事,我们都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才是唯一真正的生活。而对于其他人的生活,我们大多不是选择蔑视就是选择了无视。以至于不同阶层的人,对于彼此并不了解,甚至互相污名化。
    我不知道,这样下去,我们的社会会被拖到什么田地,但是我知道的是,我们一定对彼此更加的冷漠。
    其实,这样来看,我对未来还是挺绝望的,但是,并没有任何的方法和手段去解决这种绝望。毕竟,在时代洪流之下,我们这样的无名之辈,要么随波逐流,要么被洪流淹没。
    那些想要普度众生的人,会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人死了,事儿也没办成。所以他是圣人,因为我们都同情悲剧英雄。
    我们同情,因而敬仰。至于圣人们本来想干的事,我们并不关心,他们想拯救的人,我们并不在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记·收容站] ——时代在发展,贫穷却一成不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pd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