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三个字念shan(四声),这是个多音字,另念yan(三声),为此还有个工作中的笑话。检查工作中找一个叫黄剡的同事,打电话给其部门领导,问他黄shan同学的情况。对方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们部门没有黄鳝,只有泥鳅。这我才发现,我从小以为的shan字原来还读yan。
度娘说, 剡山小学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前身为剡山书院,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任书院院长,是 浙江省7所名校之一。1993年,在一个世交伯伯的帮助下,不到10岁的我从农村转入了这所百年名校,直到小学毕业。
追忆剡山年华回想当年初进剡山的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新奇紧张,还带着一点自卑,小心翼翼地打量着周遭的老师和同学。20多年以后,我游走在而立与不惑年华之间,周末做很多无用之事调节自我,越发感慨起了短暂的三年剡山时光。
近来工作疲惫,在亲同学的影响下,我买了本颜勤礼碑赏玩,一边看我一边赞叹,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字哦。看那“童”字,字正腔圆,雄浑有力之间又透着一股顽皮可爱。盯久了,一个个字就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在耳边跳舞,好不动人。想着想着,我突然感觉回到了20多年前。在剡山学了什么课文早已忘光光,我只记得每一门副课的老师都很有个性:
追忆剡山年华书法老师,印象中是一个不羁的瘦高个,特别喜欢指点美女同学,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王羲之,都是从他口中得知的。每到书法课,他会拿一把戒尺,讲解完了他就在教室里到处流窜,特别看看美女学生坐得端不端正、写得认不认真,调皮的他就拿尺子打一下手或者头,然后轻轻摩挲,特别是女生的头发。
音乐老师,好像姓郑,现在想来应该是一个挺作的女人,特别讲究情调,打扮的很有风韵。现在我还常想起音乐课的问候语,一边弹钢琴一边唱,“同学们好”,“你好,你好,郑老师你好”。她带着我们做音乐鉴赏,听鳟鱼、听百鸟朝凤,领略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不同的美;她教我们黄河大合唱,感受和声的魅力;她还教我们吹口琴,练习辅音的技巧,以至于现在家里人调侃我的一个梗就是,爷爷说我吹口琴也会响的。
追忆剡山年华英语老师,大高个子,留一头大波浪卷发,带着海归特有的洋气,和家境优渥少女的自信。她的穿着打扮是同学们的一大谈资,后来看到时尚杂志的摩登女郎,我总会情不自禁想起她。她洪亮的嗓音夹带着一点沙哑,有一口现在想来比较纯正的英式英语。她带我们取英文名字,用简单的英语对话展现自己,把西方人的奔放热烈融入课堂。对了,我至今记得当时我的英文名,Sue。
追忆剡山年华体育老师,没记错的话姓应,一个专业院校毕业的阳刚男孩。应该正是荷尔蒙最旺盛的年纪吧,体育老师会把每一堂体育课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丝毫不怜香惜玉。光球类,就有篮球、铅球、实心球;跑步,也要测50米、100米、400米、800米,而且每一项都要考核,不合格就评不了三好生。那时候,女生们凑在一起最热门的话题,就是骂应老师如何变态,如何喜欢看女生出丑。后来,高二文理分班后,作为班长的我不得不报名参加铁人四项,竟然还得了绝无仅有的体育奖状,想必离不开应老师的变态吧。
美术老师,好像随着授课内容的变化一直变化,素描、水彩、油画都有不同的老师。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油画课后帮同学一起洗调色盘,回教室路上上课铃声响了,我一个紧张磕在台阶上,血流如注,眼角缝了两针,留了永久的疤痕。
追忆剡山年华时光流逝,回想学习生涯的点点滴滴,所谓的主要课程早已随风飘逝,解方程式、背元素周期表、分析能量动能,那都是过去式了。流淌在心间的,是剡山时光的唱歌、写字、画画、踢毽子、赏菊花,这些无用的技巧,成了最有用的温暖。
追忆剡山年华(某几张图片版权非本人所有,请勿用作商业用途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