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列车》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口碑与票房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双丰收。人们对它的讨论多是集中在它所传达出的政治、社会隐喻,尤其是有关“阶级”方面的暗示。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内涵所体现出的对于人类整体进程的反思还没有被过多涉及。
《雪国列车》改编自法国同名漫画。一些报道在介绍电影创作过程的时候描述说导演奉俊昊是在旧书摊中找到了这本法语漫画,事实上,漫画本身的境遇也正如这篇报道所说的那样凄惨,电影在全球丰收票房和口碑之后,这本漫画才第一次被翻译成了英语在美国出版。中文版的漫画则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在2016年出版,距离电影上映已过去三年时间。
中文版图书的序言部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法国科幻漫画的发展简史与其曾经的黄金时期,当然还包括《雪国列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想法,这对于对电影故事或是漫画原著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相当珍贵的内容。
序言中写道:
雅克·罗布和他的《雪国列车》,在法漫的黄金时代都算得上是一个异类。罗布曾经是漫画画家,后来专职于漫画的剧本创作,他是在安古兰国际漫画节上唯一以剧本作家而不是画家身份获得过大奖的《雪国列车》开端于他是一位美国迷。 在一次次纽约之旅中,他目睹纽约在“城市蓝图总设计师”罗伯特·摩西的驾驶之下,遍地修建高速公路和桥梁,让纽约变得四通八达。钢筋混凝土的巨兽插进城市的心脏,变成血液的阀门,过去的毛细血管凋零和萎缩。城市规划者的野心打着造福子孙后代的旗帜变得堂而皇之。但雅克·罗布却希望这一切能慢下来。他对机器有着一种警觉。城市的交通侵占了人的生存空间,甚至抹去了人的历史。人最终变成次要的,仅仅是机器庙宇的祭品。而且在城市的建设和利益再分配中,牺牲掉的往往不是富人而是穷人的利益。在漫画原著中并未点名的列车建造者到了电影版中有了一个名字:威尔福德。摩西为了个人的野心而像“神笔马良”一样任性地改变着纽约,威尔福德同样倾心于“总设计师”这样一个角色,让人类在他的雪国列车上延续,让机器统治着人类。末日到来之际,雪国列车成为了人类最后的避难所,但是在列车上,生存仅仅是为了活着。人,特别是穷人,变成了随时可以牺牲掉的消耗品。就像一个恶性循坏,雪国列车载着人类,不知去向何方,看不到终点,而且这一切无法慢下来。
19世纪以来,伴随着技术进步,人们在实践社会理想方面也取得了空前的盛况,很多曾经不敢想象的事情如今借助科学技术成为了现实。这给了当时的人们一种极其强烈的心理暗示,即,科学技术的进步伴随着开明的政治制度最终能够使人们实践全部的社会理想。这催生了当时在西方国家盛行的“进步主义” (progressivism)思潮。
可以看出,《雪国列车》的创作便是在“进步主义”相当盛行的背景下进行的,而这部作品也像是对进步主义本身的一个反思。以火车为具体的形象,来隐喻人类追求“进步”的步伐,而“火车绕着地球循环行驶”的设定,似乎又在表明,“进步”本身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具有颇为复杂的意义,尤其是将“进步”这一含义放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语境之中进行考量时。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导致人类社会与人类状况产生线性发展的想法,仅仅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也许,我们从未进步过。
火车内部的故事就展示了在这种进步下人类社会所到达的最终图景。
而选取“火车”来作为展示这一社会图景的具象化实物,也是这部作品不可多得的一个妙笔。
事实上,我们如今已经习以为常的火车,在其刚诞生之时经常被看做是与“进步”“先进”挂钩的象征。这一点可以很明显地从日本人对待“火车”这一形象的态度的变迁之中所看出来。
在日本,甚至有火车发烧友这样一个群体,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明治维新时期,火车作为最尖端的高科技交通工具被引进日本,随后日本经历了包括一战二战以及战后经济腾飞在内的堪称过山车般动荡的一个世纪,火车的形象也在这动荡的岁月之中,随着日本的社会生活史和科技史的变迁而变迁。
在《Fandom Unbound:Otaku culture in a connected world》(Otaku即大家所知的“宅男”的意思)之中,日本社会学学者Izumi Tsuji介绍了“火车宅男”这一群体在日本国内的变迁。同时也为我们勾画了一副火车形象的社会生活史。
日本在明治天皇时期开始全面开放,与西方社会接触并且开始现代化(或说“西化)进程,全面向西方社会学习,也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同时这个时期也是近代日本人的认同开始逐渐成型的时期。
随后的日本开始了军事化进程,帝国野心也逐渐开始膨胀。蒸汽火车头的形象逐渐与战舰的形象一起在年轻人之中受到欢迎,战舰与火车头,就象征着军事强大和科技繁荣。这个时期的教科书,还有哪些针对青少年的科学杂志对于蒸汽火车头的形象都有不同程度的渲染,加上同时期兴起的各式各样的以火车为主题的杂志,都使得作为高科技的象征的蒸汽火车头,在青少年心中留下越发深刻的印象。直至二战结束前,蒸汽火车头始终都承载着重要的意象,而到后期,它不再仅仅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已然成为了一种承载着人们开拓未知美好未来的希望的象征符号所存在,载着人们奔向未来的形象。
之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这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并且也是这个国家往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战后的时期,战舰和战斗机的形象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火车就成为了最后的承载人们关于社会想象的媒介。这一时期全国通行的口号也逐步由战时的“富国强军”变为“增加生产,促进工业化”,蒸汽火车也在逐步地被电力火车所替代,时代的变化,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火车形象的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以火车作为媒介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想象。
到了1960年代,电力火车逐渐取代了蒸汽火车,并且还有个好听的名字,“超级梦想专列”(Dream Super Express),新的“子弹头”的形象和其所蕴含的最新高科技,也成为了人们畅想战后经济腾飞的象征。在这个时期,火车DIY模型和铁路摄影也开始逐渐成气候,越来越多的人把它们当成了严肃的爱好。青少年通过组装火车模型,进行火车、铁路主题摄影的过程来畅想一个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未来,这一类型的想象逐渐取代了前一个时期蒸汽火车头所承载的,“探索未来未知领域”的想象。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火车的种类与功能也越来越多,传统的运输业也越来越多地和其他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进行跨界合作(以最尖端的火车来隐喻信息传播的快捷),火车模型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形象多样的“火车少女”。
而在中国,这个曾经深刻受到铁路技术影响的国家,如今在谈论高新技术也绕不开火车,“高铁”系统不仅承担了人们关于“高科技未来”“大国崛起”的想象,在实践之中也是最终达成这些理想目标的途径。
新的时代,人们对于火车的塑造与想象,远未停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