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向一些著名的自媒体投稿,你常常会看到一条投稿要求:每段文字在手机上显示最好不要超过三行。打开自媒体的推送,稍微留心,你就会发现每一段文字都不会很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甚至真的没有一个自然段超过三行,其背后的原因是:
自然段太长的话,忙碌的读者容易失去阅读的兴趣。
而且,仅仅使用短自然段来方便读者阅读仿佛已经远远不够。小小的手机屏幕上,每一个长约两三行的自然段中,还要夹杂着许多加粗和斜体的样式,作者恨不得将所有的中心思想标出重点,生怕读者不能够领会其文章的含义。
早上挤地铁,我发现车厢里几乎每一个乘客都在刷手机,其中不乏有看网络推送的,大拇指在屏幕上一划,就飞走了十几个自然段。偶尔,有人在车厢里破天荒地阅读一本纸质书,书有两三个手机那么厚,一页书很久才能翻过去,那上面的一个个自然段和自媒体文章的比起来,显得那么踏实和坚固,那么“顶饱”。
相比于从前,现在我们读的东西“短”了很多。
1
生活给我们的压力太大了。
我们很忙。睁眼、洗漱、通勤、上班,人走得比钟表还要准时。我们不爱这种生活,又无法解脱,只能在从家里到公司的地铁上,掏出手机刷文,仿佛脑子里填满了LED屏上的字,心里就不会这么堵。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我们只想把脑子塞满,不给焦虑留下一丝空间。
聪明的编辑也是这么想的。他们把文章的文字一再精简,争取让读者一目十行。就这样还不够,还要再快一点!干脆把重要的话全部标出来!文章的中心思想不需要“水到渠成”般地呈现,而要像尖刀一样刺出屏幕,暴露在读者的眼前。
文章变“短”的背后,有着读者迫切的需求。
2
“短”,不一定是件坏事。
大学里最让我头疼的就是阅读专业课本。那些书籍本来就晦涩难懂,而写书的人的手法,却更加拙劣。一本专业课本,在二者的“加持”下,看起来竟然像天书一样,我很怀疑作者写这本课本的动机,究竟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还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至少,自媒体作者会考虑读者的感受。因为依赖读者而生存,所以自媒体作者明白,只有读者读得舒服,自己的内容才得以传达。相反,坐在书桌前功成名就的大教授们,根本不关心自己的课本是否受学生欢迎,因而他们的书很难让学生感觉到有趣。
如果教授们能向媒体人一样在乎自己的写作,在乎知识的传递,那会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自媒体阅读的旺盛,并不意味着阅读质量的下降。自媒体写作依旧是写作,是人类的活动。在浩渺如烟的文章当中,读者自然会去选择好看的,其中,真实的、有价值的文章最终会水落而石出;而虚假的文章再怎么粉饰,最终会被人识破,被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咪蒙之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媒体阅读值得继续生存下去。
因为任何文化的沉淀,都需要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