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原君:我真的是四君子之一么?
如果以《史记》为标准,让四君子坐一块来吹嘘自己的话,那么平原君也许是最不露脸的一位。四君子里只有他没能独占一篇列传,而是和虞卿并列一传,是为《平原君虞卿列传》,而且虞卿的传记光芒也大大盖过了平原君的传记。(个人认为虞卿列传中的游说和反游说的辩论比《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的还要精彩。)
我们先来看看平原君是怎么出名的吧。平原君有个邻居,又瘸又驼背,一天正一瘸一拐地去打水。平原君的一个宠姬在看见了,觉得那个样子很可笑,便扑哧一乐。这一乐惹出祸来了,那位瘸兄本来就自卑,这回居然被女人笑了,心里很不爽,啪啪啪上平原君家砸门,平原君问怎么回事呢?瘸兄正气凛然地说道,都说您这人重士轻色,现在你们家女人居然敢笑话我,我想要她的头,您说怎么办吧。咱也不知道平原君当时怎么说的,总之不外乎“看吧”“可说呢”“就这样吧”之类的,总之该怎么的还怎么的。那瘸子倒没怎么,倒是平原君的门客们不淡定了,没多久就散了一大半。平原君抓着一个门客问:这是为什么呢?门客说:就是因为你不杀那女人,说明你重色轻友,我们不想跟你混了。于是我们的平原君同学二话不说,咔就把宠姬头砍了,给那瘸兄送了过去,然后门客又渐渐多了起来。这就是平原君干的唯一一件“露脸”的事。
这事搁现在说不但不露脸,反而很惊悚:世界上居然会有这么伤不起的人!一个人伤不起就算了,居然还有一大票不相干的人陪他一块伤不起!而且是集体傲娇啊!但是毕竟是时代局限,这件事让平原君出名了。
《史记》中接着记载了平原君去楚国要求合纵的事,但是这件事里露脸的不是平原君,而是毛遂;再然后的邯郸之围也只是平原君听李谈(《史记》为避讳作李同)建议散财救民的事,貌似露脸的是李谈。其实平原君还有一件大事的,《平原君虞卿列传》里没有记载,但是在《赵世家》里有记载,估计是因为这是平原君一生最大的败笔吧。
秦国攻打韩国,韩国上党的守将冯亭来到赵国,说上党这地方我估摸着守不住了,想把这地方献给赵国。赵孝成王找来平阳君赵豹说,韩国要把上党给咱们,我看这事挺不错,咱就这么要了吧?赵豹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假如哪天真的啪掉下个大馅饼,估计不是圈套就是陷阱。赵王说,哪有,人家是看我是仁德之君,所以来投奔我了。赵豹说你就不亏心吗,秦国打韩国来,就是认为上党这地方是随手可得的,韩国懂这道理,所以把上党给咱们,说白了就是嫁祸给咱们,秦国嘴边的肉没了,能不跟咱发飙吗?秦国要发飙,你受得了吗?赵王说那不管,咱国家几年都没扩张领土了,到嘴边的肉怎么能不要呢?
赵王什么想法大家应该都清楚了,他是铁了心了要这地方了,找平阳君咨询神马的完全就是走过场,见平阳君不同意,赵王又找了个人来问,那就是平原君。
赵王说阿胜啊,你看这个事咋样?平原君说很好啊,咱国家几年都没扩展领土啊,到嘴边的肉不要白不要啊!赵王一听,呵,和我说的一样嘛,果然是心腹,于是只说了一个字:善!然后就派平原君的接受土地了。然后秦国就来打赵国了。然后就发生了长平之战、邯郸之围。
很多人因此说平原君是“欺世盗名”、“奸佞小人”,我看这也不至于。但是平原君确实是缺乏很多作为他这个地位的人应有的能力。在《魏公子列传》里提到另一件事,信陵君很崇拜毛公和薛公这两个人,来赵国后经常找这俩人一块玩,这俩人一个是赌徒,一个是卖酒的。平原君知道后,就跟自己的妻子同时也是信陵君的姐姐说,你弟弟太没遛了,整天跟赌徒和卖酒的混一块儿。于是平原君的夫人就告诉自己的弟弟了,信陵君很生气,说我在魏国时就知道这两人是不得了的贤人,想见都见不到,现在来赵国终于见到了,我还怕他们看不起我呢,你作为一个赵国人居然还看不起他们,你这人太次了!被同属于战国四君子的信陵君如此评价是什么后果?后果就是平原君的门客又走掉了大半,不过这次是都投奔信陵君去了。
虽说《平原君虞卿列传》里没提到上党事件,但是司马迁在最后评价平原君时用了四个字:利令智昏,也是对平原君杯具一生的总结吧。
二、孟尝君:鸡鸣狗盗之雄
说到对孟尝君的评价,最出名的应该属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尤其是那一句:“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笔者在中学时期曾经是孟尝君的脑残粉,对此文可谓是深恶痛绝。现在笔者也在读《孟尝君列传》,那么孟尝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孟尝君名田文,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靖郭君田婴很迷信,认为五月五日生的孩子会长得和门框一样高,会克父,于是就让田文的母亲把他扔了。但是他母亲偷偷地把孩子养大了,等长大了后才带田文去见田婴。田婴很生气,说不是让你扔了他吗?小田文也很倔,说人家的命运都是归天管的,难道你的命运是归门框管的吗?一句话说得田婴哑口无言。田文继续说,要是归天管的话,那还有什么担心的?就算真的归你家门框管,你把门框加高不就得了吗,我能长到天上去吗?这回田婴是彻底没辙了,只好来了句“子休矣”,大概就是“别挨骂了”、“去你的吧”的意思。
田婴在世的时候,田文充分展示了他的能力,于是田婴将他作为继承人,田婴死后,田文继承了田婴的封地,成了孟尝君。
四君子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招揽门客。而孟尝君的门客是比较有个性的。《史记》说的是“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不管你是干嘛的,都能来他那当门客。这种来者不拒的风格,令他有了数千名门客。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成就名声,就像《水浒》里的小旋风柴进一样;另一方面,你的门客鱼龙混杂,就容易出事。不过貌似没怎么看到孟尝君出事,大概是管理得比较好吧。
回到刚开始的问题,孟尝君到底算不算“能得士”呢?其实看得出,孟尝君这样的招募原则是不会招到士的。这种招募原则只会招来越来越多的“鸡鸣狗盗”之徒。虽说鸡鸣狗盗之徒不见得没本事,也不见得就一定是坏人,但是能利天下的“士”和他们是呆不下去的。正如王安石所说,“夫鸡鸣狗盗之徒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孟尝君在从秦国逃出后,大大提拔了“鸡鸣”和“狗盗”的那两个门客,并且“客皆服”,说明大家都承认鸡鸣狗盗之徒可以成为门客的主流了。
至于王安石的文章到底有没有片面,关键在的冯驩的问题上。王子野先生曾经在《名文未必无讹》中称冯驩算是孟尝君门下的士。我们首先看冯驩是怎么上位的。当他还是下等门客时,没事敲着一把剑唱歌:“长剑啊,咱回去吧,这没鱼吃啊!”(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于是孟尝君给他鱼吃;过几天又唱歌:“长剑啊,咱回去吧,出门没车坐啊!”(长铗归来乎,出无舆)于是孟尝君又给他坐车。过几天他还唱:“长剑啊,咱回去吧,没法养家糊口啊!”这回不知道孟尝君有没有满足他,总之孟尝君很不爽。
孟尝君不爽是对的,但更不爽的应该是那些“士”。又不是曲艺大赛,凭什么唱两句要什么给什么?这不是没有原则吗?而从冯驩后来做的烧券市义,狡兔三窟来看,他确实是有才能的,可以算得上“贤人”,但还算不上“士”,因为他做的一切都是为孟尝君的地位考虑的。在四君子中,平原君有毛遂,促成了赵楚合纵;信陵君有侯嬴朱亥,虽说也是为了主人,但是对解邯郸之围也起了很大作用;春申君的门客虽然没有什么记载,但是春申君本人也以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秦国退兵,救了楚国。而冯驩从没为更大的方面做出过贡献,在“狡兔三窟”这方面来说甚至可以于国有害,所以王安石把他也算作“鸡鸣狗盗之徒”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孟尝君的门客组织总的来说更像是一个黑社会组织。《史记》中记载,孟尝君经过赵国时,平原君曾把他当作贵客招待,但是在路上有几个赵国人笑话孟尝君,说一直以为孟尝君是伟岸大丈夫呢,没想到是这么磋一人。于是孟尝君火了,带领门客连杀数百人,几乎灭了一个县。这和黑社会有什么区别呢,黑社会都知道砍人要看准了砍,别砍错人了,孟尝君这伙人却无差别的杀死几百人,令人发指啊。
司马迁去薛城搜集材料时,就发现薛城这地方小混混特别多,跟山东这地方的文化氛围很不相称,就问当地人,当地人说这就是当年孟尝君招来的人的后代。司马迁最后感叹“世传之孟尝君以好客自喜,名不虚矣”,不知道是不是太史公的反讽。
三、信陵君:战国第一公子
如果说四君子里最不露脸的是平原君,那么最露脸的应该就是信陵君了。我们可以看看四君子传记的篇名:平原君的是《平原君虞卿列传》,孟尝君的是《孟尝君列传》,春申君的是《春申君列传》,那么信陵君的呢?是《信陵君列传》吗?不,是《魏公子列传》。从篇名上就被尊称为“魏公子”,文中也处处称其为“公子”,比其他三位就高了一截。
除此之外,信陵君还有什么方面比其他三人强呢?
很重要的一点,信陵君会主动求贤。战国四君子都在广招门客,但是其他三位都是在等人上门,很少主动求贤。平原君有了毛遂,但三年没发现其才能,直到毛遂自荐才发现他是个人才;孟尝君门下净是鸡鸣狗盗之徒,冯驩是通过奇怪的言行才慢慢得到孟尝君的认可的;春申君的传记中也没有提到他求贤的事,仅仅提到的一个有才的门客朱英最后还被无视了。
信陵君不但求贤若渴,而且礼贤下士。听说大梁城的看门人侯嬴是个贤人,亲自驾车去城门口邀请侯嬴,侯嬴也不客气,穿着破衣服破帽子就直接上车了。信陵君不但没有嫌弃他,反而更加恭敬地为他驾车。车走到一半侯嬴说我有个朋友是杀猪的,你带我去一趟他那吧。信陵君真就驾车带他去屠宰场了。到了屠宰场侯嬴下车和朋友聊天,扯东扯西扯了很久,信陵君也一点不急,静静地等着。这个时候信陵君他家里正摆着酒席,都等着信陵君来开席呢,结果满街人都看着堂堂魏公子给一个看门老头驾车经过,信陵君的随从心里不知道把侯嬴骂了多少遍了。等到了家里,信陵君亲自领着侯嬴让他入上座,给客人们介绍,客人们都吃惊不已。而侯嬴通过这种表面上高傲的行动,一来验证了信陵君确实礼贤下士,另一方面也通过自己的高傲反衬了信陵君的谦恭,使得信陵君名声大振。
后来发生一件大大改变信陵君一生的事件,那就是窃符救赵。
现在我们很难说信陵君救赵到底是为公还是为私,个人认为,信陵君作为“义士”,如果有条件是一定会去救赵的;但是如果不是平原君那封言辞犀利的信,信陵君很可能不会采取如此极端的行动。窃符和杀将,无论信陵君的行为是多么富有正义性,在魏国人尤其是魏王眼里是无法容忍的,尤其是杀死了无辜的“嚄唶宿将”晋鄙,更是无法原谅的。所以当信陵君救赵后“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时,门客及时提醒他“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信陵君也立刻醒悟了。
这时的信陵君最忌讳的就是骄矜。此时对于魏国他已经是罪人了,对于赵国虽然是功臣,但是他毕竟是魏国人(而且是魏王的异母弟),说难听点可以说是魏国的叛徒,如果居功自傲,则必会为有识之士所不齿。这对于求贤若渴的信陵君来说是最可怕的。赵王要接见信陵君,按照礼仪,主人应走东阶,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应该让客人走西阶。赵王行主人之礼,让信陵君走西阶。但是信陵君礼貌地推辞了,从一旁的东阶走,表示自己给自己降等。
信陵君在赵国呆了十年。当魏王想起这个异母弟弟的时候,是秦国伐魏的时候。信陵君对于是否要回国救魏还是很犹豫的,恐怕他对他这个魏王哥哥也很了解,毕竟自己当年犯下了不可饶恕之罪,门客们也也都想留在赵国,只有毛公和薛公二人(就是被平原君看不起的赌徒和酒贩)劝信陵君回国救魏。其实此时救魏,于公于私对信陵君都是有利的。一方面,这行为可以告诉天下人,无论救赵还是救魏都是出于公子我的正义感,不带私心的;另一方面,救了魏国对魏王也有个交代,起码可以将功折罪,在魏国也能生存下去。事实上,魏王见到信陵君后“相与泣”,立刻授以上将之印。这时信陵君的名望也起了大作用,各国听说是魏公子领军,纷纷起兵救魏,一起把秦兵打回了函谷关。
但是,信陵君功高盖主,魏王对信陵君终究还是存在忌惮的。秦王稍稍使了个离间计,就让人把信陵君给替了。信陵君从此一蹶不振,整天饮酒作乐,四年后醉酒而死。魏王对信陵君的忌惮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不是从窃符救赵时才开始的,早在之前,有一次魏王和信陵君下棋,前方烽火传来,报告说赵王带兵向我国发来,把魏王紧张得不得了,信陵君却不担心,说没事,赵王打猎而已,不是侵略。后来发现果然是打猎,魏王问信陵君说你咋知道的?信陵君说赵王身边有我的亲信,赵王干什么他都告诉我。可以想象魏王当时是倒吸一口凉气啊,好嘛,连赵王身边都有你亲信,那我身边还安全得了吗?
信陵君的粉丝也是四君子里最多的,其中还包括汉高祖刘邦,刘邦甚至还专门修建了信陵君的祠堂并命人守护。
四、春申君:山寨版的吕不韦
春申君在战国四公子中也是比较尴尬的,他的传记的丰富程度也不及其他三位,整篇《春申君列传》几乎只讲了两件事。
那么是哪两件事可以概括春申君的一生呢?
第一,就是游说秦国。当时楚国可谓是元气大伤,楚怀王客死秦国,秦国又联合韩魏攻楚,所以,春申君要前去说服秦国退兵。
春申君的主要论点在于,秦国打楚国弊大于利。为什么呢?春申君认为(至少对秦昭王是这么说的),秦国的心腹之患是韩、魏,越过韩魏来攻打楚国,对秦国来说很危险,并举了智伯晋阳之战的例子,那场战争正是韩、魏在背后捅刀子才导致智伯的失败,所以秦国应该和楚国同盟,共同防御韩魏。秦昭王接受了这个说法,并同楚国结盟了。
这个说法能否成立存在很大问题。首先,韩国和魏国那是出了名的胆小怕事,只懂得“割地以赂秦”,邯郸之围时魏国本来要派兵救援,却仅仅被秦王一句话给吓得不敢前进,逼得信陵君干出窃符救赵的事来。秦国和他们联合伐楚,对他们来讲是天大的荣幸,说他们敢再背后捅秦国的刀子,那是借他们俩胆也干不出的。而且,除了秦国外,楚国就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了,天下是非秦即楚的,秦国和楚国结成的联盟有多大的牢固性,是很值得怀疑的。但是不管怎么说,秦昭王是同意了这种说法,我认为真正打动秦昭王的是春申君一开始说的“物至则反,致至则危”,秦国不但占了楚国许多土地,而且楚怀王也客死秦国,秦国是想见好就收了。
于是,为了秦楚同盟,春申君和楚太子完入质秦国。几年后春申君又去见当时的秦国丞相范雎,楚王病了,让他帮忙把楚王的太子送回国去探病。春申君的说法是,楚王怕是不行了,你放太子回去了,太子肯定对你好,对你和秦国都有利;要是不放太子回去,肯定会重立太子,那秦国的太子也就没用了,楚国就不和秦国好了,对秦国是不利的。这是非常无赖的说法,想想也能明白,不放太子回去对秦国固然不利,但是同样对春申君本人也是不利的,因为他也是人质之一,楚太子没用了春申君当然也不会有价值。春申君虽然表面上说得很平和,但是潜台词是“你放便罢,不放的话咱都别想有好日子过。”秦王也很聪明,说先让太子的老师去看看楚王的病情,等他回来看情况再说吧。春申君见前面的无赖之言没起作用,干脆干一件更无赖的事,偷偷让太子换了衣服让他逃出去,然后去见秦王说,太子已经跑了,我干的,我该死,杀了我吧。把秦王气得,差点真要赐死春申君,多亏范雎劝说,秦王才饶了他,并且把他送回楚国去了。楚顷襄王死后,楚太子完即位,即楚考烈王,春申君也当了相国。
接下来就是春申君干的第二件大事了。那就是李园之乱。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也很着急,到处找能生孩子的女子进献给楚王,但始终没有儿子(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楚王的问题吧)。赵国人李园就打起了主意,想办法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等到李园妹妹怀孕后,李园又怂恿春申君把她献给了楚王。
这简直就是吕不韦事件的提前预演,甚至连俩君王都曾经是人质这一点都惊人相似。但是吕不韦身边没有李园这样的人,所以吕不韦几乎是成功了。但春申君就不同了。吕不韦的计划可以说没有知情人,但是春申君此举却有李园知道。事成之后春申君依然是相国,而李园成了国舅。春申君的门客朱英就曾告诫春申君,一定要防备李园,这人不带兵打仗却豢养一群不怕死的武士,这肯定是要对您不利。春申君却说李园这人没什么本事,我又待他不薄,他干嘛杀我呢!
结果,楚考烈王死后,李园立刻派人埋伏,杀死了春申君。春申君是四君子中唯一一个死于非命的。司马迁在评价春申君时用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句话,不仅是责备,也是惋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