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一节,这里就要更进一步,加进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等概念了。
首先,和纯粹的交换市场不同:
需求曲线再不是供应曲线了。
因为增加了生产程序嘛;这个简单。分析的角度呢?
我们要处理生产成本与不同的合约安排。
这个和传统的说法不同,传统的是通过生产函数、包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内容来进行分析;但是作者很有信心:
老人家说的是真理。
随后作者举了三个例子,层层递进,为了说明一个概念:
产品市场也就是生产要素市场,二者分不开,只是不同角度看同一个市场。
第一个例子,是擦鞋童的例子:
“如果你在街上让一个擦鞋童(当时的香港还容许这行业)把你的皮鞋擦亮了,你给他二元做酬报,这二元是购买他的劳力呢,还是购买皮鞋上的光亮?”
我试着来拆解一下:
- 定价是通过工时费 + 鞋油的损耗,为简单起见且不考虑黑社会的抽成之类哈
- 产品是标准化的,就是皮鞋亮还是不亮,相应的
- 工时费会趋同,鞋油的损耗也会趋同
所以,最后赚的什么钱?工时费。如果擦鞋赚到的工时费低于其他类似体力工作,就转做其他去了 —— 所以,确实两个市场合二为一。
第二个例子,加入一些变化,在计件工资的基础上(擦鞋童也是计件工资),加上代理人,也就是香港的穷苦人家,串珠子的例子:
很小的不同颜色的玻璃珠子,用线穿起来成为头带或者腰带,有点像印第安人的饰物,当时西方有市场。有代理人提供珠子,线与颜色图案的设计,操作者坐在自己家里按图穿呀穿的。以每件成品算工资,是件工。
作者自己随后进行了拆解:
一、从简单的件工角度看,劳动市场就是产品市场,二者分不开,传统的经济分析是错了的。
二、如果政府管制件工的工资,就是管制产品的物价,价管是也。
三、没有任何压力团体会对穿珠子这个行业有兴趣,因为作为代理的老板,做出的只是时间投资,赚取的只是一点知识的钱,身无长物,没有什么租值可以让外人动手动脚的。
四、这些可怜的代理老板,就是经济学吵得热闹的principal-agent这个话题的主角人物。
我的几点看法补充:
- 第一点没疑问;
- 第二点,真的能管制住么?件工的要素市场是统一的市场,除非管制所有的行业,设置最高工资上限 —— 但这随后也会带来其他的代价吧,最后还是管不住
- 第三点,这种代理老板,其实和常见的“拼缝儿”,有本质的区别么?也许有,因为有的行业的拼缝儿,对应的产品并没有这么标准化,还赚了更多的钱;另外,这么标准化的市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就业一定会转移 —— 这就是香港的纺织业等不断向大陆转移的原因;如何防止流失呢?这是中国大陆现在面临的问题,那么就需要考虑建立总成本的优势,包括水电煤气运输等,以及各种制度成本等等,而不只是人工成本
- 第四点,这种情况下的principal,因为业务太过于透明,确实不会被agent蒙蔽,但是也没有了更多的盈利空间 —— 真是悖论啊,嗯,道魔一体,哈哈
最后一个案例,咳咳,其实没有案例,只是阐述了更复杂一些的情况,时间工资 —— 所谓白领啊,新时代的打工人,嗯。作者怎么看?
严格来说,时间工资市场与物品市场还是同一市场,只是合约的形式有别。
更重要的是工人的时间本身不是物品,不是顾客要购买之物,虽然原则上市场的任何物品都可以按产品之内的多个不同工人的参与贡献,以及各种原料的采用与机械的租值加起来算价。。。。
顾客没有这样算,但通过产出机构的老板或“中间人”,这些琐碎之价是算了的,跟穿珠子的例子相比远为复杂,但原则还是一样。
我的理解:
- 时间工资也被算了价格,最终包含到产品的市价当中;
- 但是因为购买的是时间,不是直接产出,所谓合约不同,背后就是衡量的不同,其产出物转换了至少一层;
- 那么,有利润这回事么?是不是这里就是说,收入等于成本等于利息?
- 其实这里应该再细分,分为两个案例,比较标准的产品,与没那么标准的产品:前者的利润,更接近于穿珠子老板了,而后者,“超额”利润,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某种意义上的垄断,来自于租,来自于禀赋 —— 那么,也就是利息了?前者,工人肯定是赚到一个辛苦钱;后者,往往高薪,那么,是不经意的,分黄油自己也揩油了?相信作者随后会有分析,这里先记下。
好了,第三个例子作者写的也不够详细,我也跑题有点多,其实作者就是想强调:
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分别是合约的形式不同,但市场一也。
注意,这个结论,和科斯的看法是不同的,作者认为:
科斯一九三七年提出的公司替代市场不是正确的看法。正确的看法是一种合约替代了另一种。
这个,就需要随后几卷来展开了,但是我大概是明白了一些什么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