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为什么总是想得到这么难听的词语来骂我?我是你的亲生女儿呀,这么骂我对你有什么好处?“原本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感受,但说着说着变成了歇斯底里的控诉:
孩子调皮是我带坏的;
带孩子户外玩耍是我惯着孩子;
朋友请吃饭,我不方便买礼物,是我不要脸;
担心她抱孩子走路太累,选择打车是我浪费钱;
小崽不肯吃米糊,是我带娃”一桶屎“......
想到一天天中无数次无缘由地挨骂,想到上一秒还能有说有笑,下一秒就要面对她的怒目圆睁,想到每天和她在一起的心惊胆战,我忍不住委屈得放声大哭起来。
妈什么话没有,冲到房间就收拾行李。
以往每一次我情绪崩溃,她受不了就立即收拾东西回家。
我收起没来得及释放的情绪,抢在她出门前,匆匆夺门而出,把孩子丢给她,只有这样才能阻止她回家。
找个没人的地方哭了个够,再一点点找回理智。
我在小区底下坐到晚上七八点,确定没有回老家的车后才回家;
回家后主动示弱,她没有理我,我照常生活;
第二天让老公不经意地赞扬她,让大崽跟她说”外婆我好喜欢你,我不要你回家“;
第三天继续示弱,请教了育儿主理人锦霖,当天给她发红包,表达”妈妈,我爱你“;
第四天正常交流,虽然还是不太搭理我,但没提要回家的事了。
这一次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没有父母是完美的,也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任何原生家庭在给孩子带来爱的同时,也会带来伤害,虽然每个人都曾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害,但是我们仍能找到治愈自己的路。
01 承受选择带来的后果
关于带娃这件事,我是有3个选择的,第1,自己一拖二,一方面会很辛苦,事业顾不上,另一方面遇到突发事件完全运转不了,上个月小崽住院,大宝就没人接送;第2,请阿姨帮忙带,一方面经济压力会增大不少,另一方面能不能请到好的阿姨;第3,是妈妈帮忙带,既不用担心太大的经济压力,又不用担心她对孩子不好,同时还可以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但选择了让妈妈帮忙带孩子,就得承受这个选择带来的后果:生活习惯不一样、育儿观念不一样、控制欲强、几乎每周都要回乡下等等。
提前预判了选择的后果后,在矛盾冲突发生时,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引起情绪问题。
02 不放过具体的冲突事件
以往吵完了就吵完了,亲妈反正过一段时间便会自动和好,所以不会细究背后真正的原因。这样下去未来我们可能还会因为同样的事情而争吵。
复盘这次争吵的过程,我神奇地发现冲突的原因竟是自己曲解了亲妈的话。
《突围原生家庭》有个“糨糊心理”的概念,糨糊心理是指将童年的经历和感受粘连到现在发生的事情上,分不清哪些是过去,哪些是现在这不可避免地会张冠李戴、歪曲事实,曲解别人的想法和行为。
体现在这次事件中,亲妈说的“你带孩子就是一桶屎”,这句话引起我强烈的不满,并将其解读为侮辱、恶意中伤。实际上,妈只是想凸显自己带娃的价值,“一桶屎”是在她的生活环境里习得的口头禅,并无恶意。我只需顺着她的话肯定她的价值,她就会非常高兴,也不会有后面一系列的问题。
03写感恩日记,练习爱的能力
《感恩日记》里有一段话:“我们常常要的太多,而付出太少;抱怨太多,而感恩太少——负能量就是这样产生的。《感恩日记》教我们怎么对贪嗔痴怨进行“断舍离”,或许生活不可能一切都好,但一切可以更美好。”
几个月前,我就开始写感恩日记了,但我每篇日记的内容几乎一样:“感谢妈今天帮我带孩子,让我有时间进行拍照练习”。
我发现几个月过去,我并没有因为写感恩日记对她更包容、或者更爱她。但最近我换了一种写法:“经过路边摊,小摊上粉蒸肉的香味扑鼻而来,我跟妈随口说道这粉蒸肉好香呀,真想吃,晚上这道菜便出现在了饭桌上,感谢妈妈的用心和爱。”
把事件描述得更具体之后,我发现自己打内心地更加喜欢妈妈、认可妈妈,所以生活中便会不自觉地对她更友好,让关系走向亲密。
04尽可能多地去了解父母
读完《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后,我发现我妈是一个很不爱自己的人,她也不知道该如何爱自己,而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成长的环境、生活的环境中,没有人教会她爱。
妈是家中老大,在她十来岁时,外公得了重病,外婆不顾家,年纪尚小的她包揽了家中所有的活,和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而外婆一不如意就拿妈出气,妈曾经差点被外婆淹死。出嫁后被婆家欺负,丈夫并不体贴,妈一介女子既要照顾自己的小家,又要照顾娘家,一个人活出了几个人的强悍。
她的强悍惹来身边人的不舒服,人人都避之不及,爸更是明确表示:”赶紧把你妈带走,别让她祸害我!“
越多地了解父母,也会越多地了解自己。我在妈身上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如果不去改变,她的现在也许是我的未来。
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看清现在,并将过去留在过去,重建自我。
//
原生家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也要学会原谅和释怀,正如彤妈所说,正是因为有了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才走到了这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不能因年少之事而困顿一生,要向前看,向前走,去迎接生命中更多的美丽风景!
以上,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