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觉得终于把这件事情做完了。“人生三书”这几个字,害人不浅,不看完三本总觉得是未完成的状态。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家书。但是,又具有普遍意义。看着母子两的家书,让我回忆起自己的年少时光。
封面我18岁的时候,没有什么青春期叛逆期,似乎这些本该有的青训都被繁重的课业和高考的压力抑制住了。每天除了上课做作业就是睡觉。似乎没有想跟父母沟通的欲望。工作繁忙的父母也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
再大一点,大学时代,忙着社团忙着放飞自我忙着看看这光怪陆离的世界,没时间搭理父母,时不时电话里的嘘寒问暖也就这样凑合着过去了,没有什么不适应。
可能,到现在工作了,才发现和父母沟通交流的障碍,常常会出现,我说的什么事情,他们好像根本不感兴趣或者压根理解不了的状况。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以为是这时代更新换代太快,父母跟不上是正常的。事实上,是多年不沟通造成的陈年旧疾。
我们有过几次激烈的争吵和冷战,慢慢的才又开始沟通。直到现在状况才好起来,可能争吵也是一种沟通方式,是一剂猛药,沟通得好皆大欢喜,沟通得不好就病入膏肓了。
安德烈与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提供了另外一副药方。它相对温和而且药效持久,不易反弹。安德烈和龙应台,分开四年后再相见,一个是已经老去的台湾女作家,一个是已经长大的德国大学生。尽管有剪不断的血缘深情,但似乎已经没有共同的话题。那个金发卷毛对母亲依恋的安安消失不见了,站在面前的安德烈完全是个独立的人,恍惚间觉得他不需要母亲也能生活得很好。
一向坚强精明的龙应台内心是恐慌的,于是有了相互通信的这个建议。这样的沟通会比较温和,不像面对面那样激烈,可以留给双方思考的时间,有矛盾也不至于激化。
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的母子两就很多问题展开讨论,当然也相互通告各自的生活状态。不得不说龙应台是个细心而且耐心的母亲。母子俩维持了三年了通信,在18岁的那个年纪来说是不容易的,这跟龙应台的引导有莫大的关系。她愿意向孩子学习,愿意以一个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这是很多父母做不到的。似乎父母会天然的俯视孩子,用一种不容质疑的教育家口吻。
发布会事实上,孩子都是渴望和父母沟通交流的。渴望平等的交流,请你们倾听我们的想法而不是一直都持怀疑态度;也不是法官一样的宣判,你这样做是对或错;更不是像教官一样下达命令,你应该这样做,必须那样做。所谓叛逆所谓沟通障碍真的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