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被各种报奖要求逼迫的简直要疯了,参加各种报奖培训会、专家指导,听多了,人竞然慢慢的有些麻木了。
科学技术奖励和优秀工程奖励的初心,出发点本来是好的,深入听了培训和专家指导后,感觉初心已逐渐的被遗忘了。
所在行业奖励有演变为圈子文化,为了保留颜面,过于强调申报书(推荐书)的表面文章,多数靠关系出具的应用效益证明。
估计除了那些特别突出的院士领衔的项目,其他应该都是运作的结果,因为也没见他们的成果在市面上击败国外同行。
获奖大概率成为某些人极度想要获得的精神安慰剂,成为年终总结时的亮点标签,便于以后晋升。
奖项评比逐渐成了某一个领域内的支柱产业,各种内卷。
实用新型专利已经不够份量了,要发明专利,发明专利做不来怎么办?催生了发明专利代理行业,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有产品,有技术文档的一个价位;没有产品,有思路的一个价位;只有标题想法,一个价位;什么都没有,出高价也可以代理。
拼论文,国内核心已经PK不赢了,要EI,要SCI,于是引领了论文代理行业,同样的明码标价,中文核心,EI,SCI各种等级,都可以提供代理服务,甚至于需要高被引都可以,什么一区、二区、三区都没问题,据了解,有华人在瑞士成立某出版集团,成立N种学术期刊,前期投入重金将期刊推入EI、SCI,然后,专门做国内论文生意,什么中间加国外作者,保证通过率,出版集团期刊根据代理需要,互相引用,一个字,绝,费用从数万至上不封顶,只要钱到位。
软件著作权、应用证明、效益证明都不用再一一详谈了。
奖项申报阶段,技术成果、申报材料包装都已经形成如此大的产业,而且是可以拿上桌面的产业了,朋友圈里发明专利、软著、论文等各种代理人员,估计至少也得有七八十人了,后面清理下,真不知道从哪里买到个人信息的。
评审阶段,没有去参与运作过,道听的就不再到处途说了,圈子文化应该是公开的。
获奖之后的好处,可以完成本单位某些创新平台的任务指标,可以支撑项目主创人员职称申报,可以为以后项目投标加分.......等等。
感觉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真相应该还是上面那句话,除了院士领衔的那种最高奖,其他估计都没有实质意义,通过各种包装、公关获得虚无的奖,短期内完成了创新平台、实验室任务指标,实际上形成不了转化,长此以往,创新、实验都是纸面上的玩意儿了。
至于支撑项目主创人员职称申报,更多的是伤害了广大技术人员的心,真正参与项目一般技术人员,是很难进入到获奖名单的,前面的惯例都是,某某领导,中间可能会有些业务关系户,然后才会留点排名靠后的名额给项目组,获奖后反倒会非常打击真正的技术人员积极性。
为以后项目投标加分,有可能将真正有能力做项目的单位,排挤出去了,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获奖的刺激,催生了另一个群体,文字流氓,接触过几个人,顶着某授,某博士的名头,仗着圈里面混了点关系,专业跨度再大都敢去包装申报,百度了下某博士,写的稿子,实质上的文字流氓,玩概念,嚼人牙秽,抄论文,真的像流氓在侮辱文字,也只能靠名头,骗下不懂行的领导,金子揣兜,扬长而去。
纯靠包装的获奖,感觉只有负面影响,偏偏现在自己被安排了负责包装这活儿。
金钱与良知,纠结啊,借文字吐槽下,发下牢骚,平复下心情,文字疗伤,不知道诸君有没有类似的苦恼。
一通文字宣泄,感觉好多了,赶紧去包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