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打破循环:为什么有些问题越解决越严重?

打破循环:为什么有些问题越解决越严重?

作者: 飞言米语 | 来源:发表于2023-05-10 08:33 被阅读0次

    关于解决问题,有些问题看上去没那么难,也有明确的解决方案,当事人也一直在努力,但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或者暂时缓解之后,过一段时间又出现了。这些“问题”好像也处在稳态中,无论多么努力地解决它,它都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怎么回事呢?想要破局的切入点又在哪里?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这类“疑难杂症”。

    维持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先给你一个听上去有点荒谬的结论:问题往往是跟它的解决方案一起被维持的。

    也就是说,那些你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看似有用,真实效果却可能适得其反。它可能参与了问题的维持,甚至还可能加重问题。怎么会这样呢?

    我来举一个例子: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都会赖床,磨磨蹭蹭。妈妈每天都要提醒、催促,时不时地还要发火,孩子才能勉强控制好时间不迟到。妈妈当然很发愁。

    在这个例子里,孩子磨蹭,这是一个问题。妈妈的解决方案就是催促,孩子好像快了一点,但他同时也会觉得,赖赖床、磨蹭一点也没什么关系,反正有妈妈催,总能赶上最后一分钟跑进校园。

    你看,这个妈妈其实是在“纵容”孩子的磨蹭。:她化解了磨蹭带来的损失,某种意义上强化了孩子的行为,也就是让他磨蹭得“胸有成竹”。

    这类解决方案造成的麻烦,我把它叫做“姑息”,意思就是对问题的纵容。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赌博成瘾的人发誓再也不赌了,家人看他可怜,替他还清赌债,没过几天,他又忍不住借钱开赌;下属提交给领导的方案,领导觉得质量不过关,手把手帮他改好了,结果他下次交的方案更敷衍,觉得“反正领导还会改一遍”;有人生病的时候不想去医院,吃止痛片缓解症状,止痛片吃得越来越多,病却越来越重。

    你看,这些解决方案的共同之处,就是用“小修小补”的方式缓解问题,实际上是在纵容问题不被解决。

    另一种维持问题的解决方案,叫做“反弹”,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越努力解决一个问题,问题就越是跟你对着干。如果你是一个父母,想阻止孩子进入一段不靠谱的恋爱,你一定会有这种体验:你越劝他,他越上头。他会因为大家都反对这件事,有了一种“与全世界为敌”的悲壮感,爱得更加义无反顾。在社会心理学里,这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明明受到了阻挠,却让他们结合得更紧密。

    第三类无效的解决方案,叫做“小题大做”,也就是解决方案本身变成了更大的问题。前面讲问题解决的时候,我提到过:有些问题原本是可以不解决的,可以带着问题继续生活。但是如果我们老盯着这个“问题”,不断地投入时间精力,反而会让问题的破坏性升级。

    典型的例子就是失眠。本来一两个晚上睡不好觉,并不可怕,但如果一个人把睡不好看得如临大敌,又是热敷,又是按摩,又要换舒服的枕头,屏息静气等待睡意降临。这种过度紧张,反而让入睡变得更难!

    请注意,无论是姑息,反弹,还是小题大做,这几种方式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没有人是在有意维持问题,只是这些解决方式造成的效果,常常事与愿违。

    理性的死亡循环

    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每个人都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怎么明知道这些方法无效,还要视而不见地继续呢?

    其实,这种现象是僵化的理性造成的。就拿孩子磨蹭的例子来说,就算有人告诉妈妈,你催他,就是在纵容他的磨蹭。那么下一次孩子磨蹭的时候,妈妈是不是就能忍住呢?我猜她还是不会。她会想:要是不催,今天就真的迟到了!在妈妈心里,更恰当的做法是再催一次:“我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当然这一次,我得更严肃一点儿。”

    你看到了吗?理性思维会有一种惯性:问题一次次重复的时候,我们不会自我反思,而是会想:“可能是之前的方法用得还不够多,不够用力,我要沿着之前的方向再坚持一次。”

    是因为我们心太软吗?这只是表面。根本原因是,我们对解决方案有一些固定的、“合理”的想象。我们通过理性总结出来很多规则,这些规则也很可能成功地解决过很多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头脑才会形成路径依赖,在它无效的时候视而不见。

    来做个思想实验吧。这个思想实验来自书单里推荐过的一本书,叫做《我的精神病、我的自行车和我》。想象一下,有很多人一起玩一个游戏,他们蒙着眼睛,在一个很大的房间里,伸出手向各个方向前进,只要碰到任何一面墙壁,都算达到了目标。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可能会碰到其他人,这时候他们就要连起来,后面的人搭着前面人的肩膀,只要排头的人碰到了墙壁,队伍里的每个人也都算达成了目标。这个任务并不困难。

    但是,当好几个人连成了一个足够长的队伍之后,排头的人一不小心碰到了队尾的人,整个队伍就会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圈。每个人都蒙着眼睛,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圈里,他们仍然相信,只要跟着前面的人一路往前走,总有一刻会实现目标。结果会怎么样?显然,每一个人都会无休止地在原地转圈。

    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是真实存在的,比如著名的“蚂蚁死亡漩涡”:成千上万的行军蚁会沿着一个圆圈的形状,首尾相衔地前进。这些行军蚁没有视力,它们寻找食物的规则,就是“跟着前面的走”,一边嗅取前方同伴释放的信息素,跟随前进,一边释放信息素为后面的同伴引路。所以,领头的蚂蚁一旦追踪到队尾的信息素,就形成了一个死亡循环。每一只蚂蚁都紧紧跟随前面的同伴,周而复始地绕圈子,直到筋疲力尽地死去。

    这个思想实验告诉我们一件事:同样的挑战,同样的规则,也可能出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可能在另一轮游戏当中,一个人用同样的操作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这时候,他也会告诉那些解决不了问题的人:没错的!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我就是这样成功的!可是谁能想到,这一次刚好就形成了死亡漩涡呢?

    所以,刚才讲过的几种无效的解决方案:姑息、反弹、小题大做,方案本身也许都没有错,在不同的场景,甚至另一个相同的场景里,都有可能成功地解决过问题。从理性层面上,它们是“合理”的,只是很不幸的,在某一个特定问题上形成了无效循环。人们就会像蚂蚁一样深信:“我没错,再坚持一下就好了。”这种信念,也是死亡漩涡的一部分。

    摆脱无效循环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怎么样摆脱这种无效的循环?

    你要做的很简单:觉察到自己处在这种状态,停止原来的努力,换一种方法。

    觉察是最难的。如果你明确地知道:“我正在死亡漩涡里绕圈”,要摆脱就简单了。就像这个圆圈中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主动松开手,问题的稳态就会打破。

    但我们常常觉察不到。因为整个过程太缓慢、太平静,而且看上去太“合理”了。毕竟生活充满了迷惑性,不像绕圈子这样一目了然。你看不到事情的全貌,不知道自己投入的努力究竟在哪一个环节会产生什么影响。唯一能参考的事实就是:无论你怎么努力,问题都没有解决的趋势。如果你有了这种感觉,必须有意识地停下来,告诉自己:我要重新看一下正在做的事。

    请注意,你要去“看”,而不只是“想”。

    区别在哪里?你“想”到的是道理,而“看”到的是事实。思考是很容易被道理蒙蔽的,这个世界上往往有一些事情不按道理出牌。你会听到很理性、很“正确”的声音:“别人都是这样解决的”“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说不定坚持一下就好了,现在放弃多可惜”……但事实是,你一直在努力,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这比一切道理都更值得信赖。

    看到这一点,你就停下来,然后换一种方法。新的方法是什么呢?后面的课程会讲到,可能是打破原有的规则,也可能是放着问题不管,甚至,有时候还要刻意地制造或者加剧问题。

    你现在听我这样说,可能会觉得很荒谬。当然了,因为合理的方法你已经试过了,没有用,你就要有一些让自己“荒谬”的勇气。就像第一个在转圈中松开手的人,他在做一件违反规则的事情,大家都连在一起,你突然松开手算什么呢?但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法,往往就是从错误中产生的。

    回到一开始孩子磨蹭的例子,如果妈妈下定决心:不管了!他迟到了,就让他自己解决。很可能循环就打破了,孩子就开始学习自己管理时间。但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妈妈首先有勇气面对自己:“我真的能够放手吗?”

    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这种奇特的循环:

    有一些问题会形成稳态,问题是跟它们的解决方案一起被维持的。包括姑息,反弹,小题大做,这几种解决方案看似合理,实际应用时,都可能成为问题的一部分。要摆脱这样的循环,需要我们觉察到循环的存在,停止原来的努力,有勇气尝试新的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打破循环:为什么有些问题越解决越严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wd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