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了四十以后,会逐渐思考起“死亡”这回事,说的有点沉重,但却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
曾经读到有一位科学家在临近死亡那一刻做的事情是记录自己死亡的感受,这大概是人们所能获得的死亡的最真实的资料,一个人在死亡那一刻还在为科学研究做贡献,这种为科学痴迷的精神大概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
普通人的死亡大都是恐惧的,否则也不会有民间流传的“阎王也怕病”这一说法,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出生和死亡都是大事,中国民间有流传很多重视死亡的习俗,如死后要风光大葬,更有一些发达地区如福建还有死后要请人哭丧的习俗,对于逝去的人表示深沉的哀痛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它演变成一些商业行为就有点对死者不敬了,死去的人是不知道的,但是生者都知道自己会死亡,故而想到自己死后也会发生这样的事,也觉得还是活着的时候好好享受生活,这样看来,恶习终究会改变,活着的人总不喜欢这样的事情有一天也发生在自己身上。
大概我觉得挺惊异的是老舍先生的死法,我所了解的老舍先生从他朴实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否则也不会留下那么多细腻的描写生活的文章,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还是选择了跳入河中淹死自己来结束自己的生命,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对生活的绝路才会走上这样的道路。
《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选择了用一把猎枪对准自己的嘴巴自尽这样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与他所塑造的这本书中的人物有点不相吻合,作者能塑造出“你尽可以打败我可就是达不倒我”这样的硬汉形象,可最终还是没能逃出自己的宿命论。
还有写下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选择了卧轨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本应是才华横溢,留下书写美好生活的文字让更多的人热爱生活,可自己却在人生的中途选择了逃避生活,又是什么结束了这位年轻才子的生命?
诸如此类,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容易的,活着到老就是一个过程,不管是菜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息还是诗与远方的理想浪漫气息,都掺杂了生活的苦难气息,会生活的人都懂得在生活中寻找乐趣,有了乐趣的生活就不会想到去死了。
关于死亡,这个话题太沉重了,好好活着才更有意义,近日看《钱学森》这部电影就特别佩服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90多岁的他回味自己的人生提到了生活需要文学、音乐等艺术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可以带来生活情趣的,其它都是浮云,看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还是应该看他的精神层面。
关于死亡,其实没什么好谈的,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