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2019数智未来峰会暨技术领导力峰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会上,振华重工副总工程师兼两化部总经理朱建国分析了振华的数字化路径,以数字化平台化为核心,通过数据挖掘价值,提供合作共赢的创新服务,建立数字化生态。
朱建国,现任上海振华重工副总工程师兼两化部总经理,长期从事重大件海上运输设计研发和管理工作,是国内该领域的资深专家和领军人物。带领振华重工以“谋定而动、数据治理先行、两化协同并进、全云架构等”创新理念和模式稳健推进振华重工的数字化转型。获得2018中国CIO领军人物称号。
演讲内容
很高兴今天受主办方邀请,跟大家分享这个时代最热的一个主题:数字化转型。在这个时代好像不谈数字化转型,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我相信很多企业为了赶这个时髦,行业的同行在做了,我也得做,他可能没真正明白为什么干这个事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非常艰难,非常复杂的。我的理解有模式,但没定式。
说到振华重工大家可能第一印象想到的大国重器,我们很大的船一吊就可以吊60台的波音787的起重量,还有美国大桥。洋山港全自动码头,没有人操作的100多台机器,就像后面的工程师玩游戏机一样的操作着钢铁巨人。
振华重工是92年成立的,发展非常快,到98年的时候就成为全球的港口机械细分市场的龙头,一直到今天20年了。特别最近12年的市场份额一直在70%以上,最高曾经到过82%,非常令人骄傲的民族工业的一张名片。这张图里面很多地方大家看到过,非常清楚。现在数字化在我们的生活、工作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在十几年以前我们可能说离不开电,现在这个时代离不开wifi。
这是我从很多研究报告上摘录下来的一些观点。1995年到2017年当中,全球500强90%的企业跌出了排行榜,曾经我们的巨无霸GE 6千多亿,这次好象缩水到差不多1千多亿。最近苹果公司缩水也比较大,很大的原因它的大环境是一方面,最主要的可能是它的创新能力在退化。还有90%的CE0相信数字化科技的发展,对这个行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但很少企业有一个体系化的数字化战略。大部分企业还是业务驱动更多一些。不是做了很多的应用系统,ERP、PM、MES,就认为这个企业有数字化战略,数字化战略是一个具体化的思考,面向未来的思考。
还有一个观点,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同步缩短。是数字化的原因,让产品的创新周期比以前传统模式变得更短。大家听到独角兽,以前听不到独角兽,现在“独角兽”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蛮高的,这是因为他做了0到1这样一个事情。但是一个传统企业,假如说有一个可能存在竞争压力的同行在,通过数字化他创新了新的商业模式,那么很快他可能领先地位被颠覆。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很多企业大家知道产品的创新是基础,在这个时代也是个基础,但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那就更重要,它是基于产品的创新。这里面我把企业从数字化能力的维度,从1.0到4.0。
1.0的企业以产品为中心,这种企业的已经很少了。在1.0的企业当中,某些企业在一些细分市场里面有突破,成为行业的龙头。这个行业的龙头往往不是跨地区的,是国际性的行业的龙头,所以数字化能力变成关键能力。在2013年工业4.0发布了以后,包括中国制造2025提出来以后,特别是工业4.0的核心理念以客户为中心,这时数字化成为核心的理念。那个时候我理解好像3.0是个天花板了,但是现在大家看到我们很多平台性企业,以数字化、平台性为核心,通过数据挖掘价值,提供合作共赢的创新服务,这是平台性企业。
总结一下企业的数字化战略,在以前是一个增长型的,变成竞争型的。什么意思?以前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是为了把竞争对手甩开一些距离,或者赶超竞争对手做这个事情。现在为了活下去也得干这个事情。另外一个观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个时代不是选择,而是出路,非做不可。
第三个在港口机械做了7、80%的份额,我们活得很累,必须跨出这一步。目前来讲振华重工主要还是卖产品,我们的利润来源还是产品。但是为了把企业的收益的瓶颈疏通,必须向服务转型。
最后一个观点,就是平台性企业将成为行业的霸主。这是从云栖大会摘录的金句,未来的成功的制造业一定是用好互联网,一定是IOT,一是云计算、大数据的新型制造业,所有制造业将勉励痛苦,新制造才是未来。IT要求标准化、规模化,而DT要求独特化、个性化。以前的制造业靠电,未来制造业靠数据,互联网是生产关系,大数据不是数据大,而是计算大。
我这里补充一句,不仅仅是数据大、计算大,还得数据要干净。一堆垃圾数据,计算起来是很复杂的事情,成本也是非常高的。未来的制造业注定是Made In Internet。所有人都想到马上收获,就不可能有未来。制造业不会消失,只有落后的制造业一定会消失,敲响了警钟。
振华重工毫无疑问是一个民族工业的旗帜,我们这个行业全球的龙头。但我们目标是全球公司,必须通过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个变革才可能实现。
实际上很多企业数字化做得非常成功,或者不怎么成功,甚至失败了,有很多的因素在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路径是不是走对了?路径走对的话,别的环境都对的话,你注定不可能成功。这是我们振华重工的这样一个路径,到目前来讲我们的数字化能力还是不强,所以目前的服务更多的线下的服务,线下的服务肯定是被动的服务。
这一轮的数字化转型,我们通过搭建一个端到端的数字化平台,把服务弄到线上去,这个服务还是被动服务。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IOT等技术,我们从线上的服务变成主动的服务,推动新的商业模式的变革。可以真正意义上从卖产品变成卖服务,像GE卖发动机,实际上是卖服务时间。我们那些海工装备十几个亿,甚至几十亿都有,卖服务的话,用户也是非常乐意的。
这个时代这个霸主肯定是平台性企业,振华也有这个愿景。因为振华重工在全球海上物流供应链里面,是关键数据采集的位置。那么如何去做?制造业做数字化也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离散性制造业。对振华来讲,除了港机、海工,还有很多的不同的工业板块,转型是非常难的。实际上理念是一样的,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谋定而动,必须先有规划。搭建数字化平台,首先要知道我们的短板,短板提升以后,就是核心能力提升。
第二个,我们任何的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肯定有很多应用系统,振华也不例外。我们梳理了一下,当时15年的时候有30几个。这些系统怎么办?能不能面向未来,变成面向未来的一个数字化平台的一个元素?我们评估以后,它没有这个能力,因为这些系统建立的时候,更多的是业务驱动的。虽然后面做了一些改造,实现了局部的数据的互联互动,但是内部没有能力。这意味着我们未来数字化平台,在核心的应用系统,大部分需要重构。有了这些应用之后,我们建立了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架构,统一的标准,还有统一的建设,统一的运营,不仅仅是运维,还包括数据的挖掘。
振华的路径跟别家的路径注定是不一样的,传统制造业来说,ERP这个Mass,在我们前面加了一个,我相信90%以上的企业,融在企业的核心系统里面。我们单独把它拉出来,这是总体路径。做任何事情,机制体制非常重要,振华重工有个非常好的标准化的机制体制。我们有个标准化委员会,下面很多的标准化项目。中间执行层那块我们有个两化部,顾名思义,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前两化是标准化、信息化的融合。通过职能部门,把一个企业放在业务部门那一块,避免了很多企业扯皮。
基于这个机制来讲,我们所有信息化那边,数据架构、应用架构都是集团性的强管控。标准体系,实际上就是顶层设计。我们一切的标准化工作的安排、布置,都是围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数字化建设推进的路径,变成两条管理链为了同一个目标去做。把我们的标准化体系建立起来,组织架构建立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提出标准化加信息化,标准化加强设计,标准化加Plus,这个在实际工作中还是非常高效的。
数据治理先行,这是我们有心得的。很多企业特别是主数据那块,结构化数据里边,主数据管的企业最有价值的数据,绝大部分的企业这一块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主数据。我们通过调研看到这个问题以后,把主数据项目单独剥离出来,从PM、ERP所有的里面剥离出来,单独成立项目。这个项目我们花了两整年时间,16年到17年,换了两期,做成了我们企业级主数据,这是中国第一个SAPMDC。基于这个我们启动企业的其他的核心系统,这是非常重要的。
振华重工的数据质量是非常干净的,我们的治理团队就放在我这个团队里面,设计院的工程师申请完以后,他有审批,最后审批是我们标准化团队管的。假如说规则填写不对,退回去,保证我们的数据尽可能的干净。
全云架构,现在大家大数据、云计算提了好多年了。振华重工做了云规划,因为我们看到了云肯定是个趋势,企业的未来基础架构必定是个云的架构。在去年16年底启动ERP的时候,我们坚定不移的把这么厚重的项目推到公有云上面去了,大家听起来作为国企、央企把ERP放在公有云上,我们做了充分的论证,从合法、合规、经济、安全各方面做了评估以后,最后我们定下来放上去。
因为云计划战略在我们企业的数字化战略里面,这是非常重要的子战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拥抱这个云,这个云给你带来很大的便捷,很大的经济,很大的安全。ERP放到公有云上面,很大程度是个云策略。
工业互联网,作为制造业来讲不谈工业互联网,那是讲不过去的。未来制造业主战场必然是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面向的智能供应链、智能Plus。带智能两个字的,必须有数字化的基础,前几年我们更多的做数字化的规划、基础的准备或者标准的准备。只有数字化能力具备到一定程度以后,你才能启动智能服务、工业互联网那块。我画了5个圈,我们唱了五环之歌慢慢走向我们的工业互联网。
在数字化时代最宝贵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数据,第二个是人才。没有人才,这个数据谁去管?这个数据靠人创造出来的,虽然这个系统自身产生数据,但是系统是人管的。所以在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内部团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你要借助外部的资源赋能,但也要培养自己的团队。所以在这一轮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要把自己的团队建立起来。我们团队成立之初,就是为了做数字化转型,并且提出了一定要从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这个工作通过差不多四年。在不久的将来,相信在上海有一家以高端制造业背景的科技新兴公司会出现。
数字化转型大家听了很多,它是一个征程。我们对数字化转型有一个E行动,好象量身定制为数字化转型,英文字的首字母。端到端,生态、柔性、高效、巨能、赋能、经营团队,最终达到极好的作业企业的建设目标。
我们的建设历程从14年7月份开始的,花了一年时间,做顶层设计。到15年11月3号的时候,我们启动了4A级的标准化联合行为企业。16年的9月18号,主数据一期启动,三个半月上线。第二个主数据二期启动,花了一年时间上线,ERP启动,包括企业业务管理平台、服务台等等。在三年之内,陆陆续续启动和规划的。到18年我们搭建了一个混合云平台,通过混合云才能管混合云的体系,还有设计研发体系,打造CDC协同的,具有数字化能力的,MDG的研发体系。
从18、19年开始我们破土了,后面速度会非常快。公司有一个战略,一定要从民族工业的旗帜,变成旗帜加旗舰。这是我们的总体架构,基础架构肯定是混合型的体系,通过云管平台管起来。上面通过企业总线,外部来讲,API的store支持我们的核心系统,再上面是核心业务,港机、海工,后面我们不断地生成。
基于这个变成一个生态,真正来讲提供数字化生态,对外提供全球的生态。最终振华要做的目标,场景目标就是平台性企业,这是我们旗舰的定义。谢谢大家!
大会演讲内容整理有删减
出自数智未来峰会,版权归ITShare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