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方做人

读书方做人

作者: 识海拾荒不销魂 | 来源:发表于2015-11-19 19:19 被阅读17次

          第一次观看这种类型的电影,我所知道的是,如电影里那般教育的缺失,在如今的黄土高坡也还是存在的,缺风乏雨,贫弱老人照看下的留守儿童,几里山路外的破旧学堂…或许形容的夸张了一些,但是黄土高坡上仍有着一年洗那么一次澡的人啊,虽然我没有去过较偏远的地区,或者说去支过教,但是根据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描述,他们的假期支教都是单调的生活,与学生作伴,远离了习惯的现代科技,甚至条件差的每日伙食都难以果腹。这应该还只是比较简单的工作。诚如冯志远冯老师一般,扎根贫瘠几十年,是融入了那种生活,基层教育是一种神圣的使命,那里的问题从不是顽劣的学生,而是与天作斗争,在自然的压迫下挤出方寸的空余汲取知识,再还予命运的斗争中。在影片中,不乏学生因为生计问题被长辈逼回家中,其实这些家长并没有错,他们的人生经验就是先要填饱肚子,这是影片最开始时的情况,那是建国十余载的年代,但恰恰也是在那个背景下,两个伙夫不顾学生的学习,在灶房肆无忌惮的饮酒呼喊,一个在现在看来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情况,没有文化,就没有涵养,影片中那位校长亲戚甚至在家里揭不开锅的情况下饮酒作乐,欺骗还是作孽不论,都是一种没有良知的体现。我觉得,这样一件小事,作为主角的冯老师没有出场也是有原因的,这一部分就是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没有知识,连自己的心都会被蒙蔽,无法在良知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事情,而在影片中就是这样发展的,文老师夜半请教问题便被这两个伙夫诬陷。我们可以说是在为冯志远冯老师的高尚人格和艰苦奋斗做出铺衬,但是我觉得影片中所体现出冯老师的谦谦长师的风范,念诵宋韵时,宁神合一,稳重旷达的吐字,有现代士大夫重生之意蕴,甚至来说《海燕》一课的教育方式都是极富文化特色的,与伙夫的愚昧无知是两个层次的人,那就是文明与土著的差距,云泥之别,那么你是天边纯白无瑕的浮云还是黄土地黑土地呢?看过王阳明的心学,略知世间所有道理皆在一颗心,所谓良知,但是不读书何以在这个多变的社会下明辨善恶得失呢?实际上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知识由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是很高效的传承方法,立人之本也不为过。所以读书很重要,读书很重要,读书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次。

    像冯老师一样的专注

    现在回想一下冯志远老师初到宁夏的沙漠中,虽然电影中没有细致的描写,但是光是开头靠着破墙的一声长叹也是对现实的无奈,人非生而圣贤,刚是新婚的冯志远从魔都到沙漠,即使是自愿支教,能没有半点叹息么?可是,在那个年代,特别是那个地方,如张建华般对知识无知而又渴望的学生是师者不可辜负的,在我看来他们纯良,当然也有逃课烤红薯(未仔细观察)的顽劣,但是他们都是能在煤油灯下熏到脸黑也捧着书的好孩子,正是这样的学生才把冯老师留在支教岗位四十余年,甚至不顾眼疾为学生日夜操劳。那是一份热爱,一份热忱,可是现代人虽然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爱好,但他们更容易在困难面前屈膝,我所看到的的冯老师,打下枣子和学生们分享就是生平大乐,为没办法上学的学生解决家急就是常识,在工作岗位工作才是人生大义(影片就是这样表现的)。但是影片还原他的人生,他的疾病,来升华影片,眼疾围绕着他的生活,开始我并不理解他为什么要坚持留在支教岗位上,但是后来我被突然又出现的卖枣子的张建华所惊醒,冯老师去支教改变的只是一群人,甚至是一时,整个中国都有这种情况,发生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个人永远都无法解决。这个时候我该干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坚持。就好像你喜欢读书,可即使你一天读上百本,也是不够的,但既然你喜欢,就继续做下去吧,将这份喜爱,坚持至生命的尽头,诚如冯老师般专注,只此一生传承知识啊。不管电影的变现方式如何,我们都应该学到这一点哦,或多或少,都是可贵的品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方做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yl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