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上,就有一个专题栏目,用来谈写作的。当然,能在上面大谈写作的,一般都是有一定文化基础,至少是已经历过写作的。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连写作都没经历过,有何资格谈写作呢?至于写作经历时间的长短,那似乎又是一码事。就如我,从4月21日写第一篇文《茶亭》,到今天写这篇《谈写作》,也就经历两个多月时间的写作,但是我就有了对写作的一种粗浅的认识。
我们知道,写作是人类用语言和文字来记录资讯,表达观点的。写作大都是通过文字表达。所以,凡是识字的人,都是有写作这个基础的,只是文化基础好的人,对写作更容易得心应手,写出来的东西更有文彩,更有深度和广度;而文化基础差的,或者说文化层次低的,写出来的东西也许要逊色好多。但是,这之间,也不一定绝对,为什么如此说呢?
因为写作是一门技术活,它牵涉的东西比较多。比如,写作技巧,写作灵感,写作天赋等等。记得有一句话说:我们谁都认字,但不是谁都会写作。有的人虽然文化水平低,写出来的东西也还不错,有的人文化层次高,书也读了不少,但写起东西来却无从下笔,当然,这只是极个别,总的来说,文化层次高的要比文化层次低的写作水平好,这也就有了一句这样的话: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你读过的书,你渊博知识的沉淀会自然的显现在你的气质上,这样的人,如果去写作肯定也不差到哪里去。这么说来,写作应该首先多看书,肚子里有东西才能够写出来更好更值得读者阅读的东西来。我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书读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唐代八大家之一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说的就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没有大量的阅读,就写不出高质量的文章来。在<<简书>>上,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输入,输入其实就是阅读,阅读的东西多了,就象 巧妇有了油盐柴米,稍花点功夫,可口的美食就可以做出来了,对我们来说,就是好的文章可以写出来了。
关于写,对我们来说,应该把它养成一种好习惯,就象我们每天吃饭一样,天天重复,天天坚持,时间长了,水平就会慢慢提高。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是通过反复练习出来的。运动员也好,歌唱家也罢……只要是稍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通过反反复复专心专注的长期做着一件事,然后才有所作为的。
当然,我们写作除了读和写还不够,还要多观察多思考。汉朝的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写作虽然是很自由的活,可以万马行空,天南地北,但它永远离不开我们的现实生活,要想写好文章,观察一定少不了的。除此之外,就是要多思考,现实生活平淡如水,只有在观察的前提下,再去多思考,才能把文章写得更有深度。曾经有人说过:“多阅读,可以写出文章的广度,多思考,可以写出文章的深度”。
诚然,写作是多维度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认识,这都不是千篇一律的,但有关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思考这些基本功,我相信谁都是少不了的。只有掌握了这几项基本功,我们的写作才会轻而易举,长此以往,就会写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好文章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