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存疑

《论语》存疑

作者: 鲁愚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9-16 04:47 被阅读10次

    《论语·述而》有言:“子曰:‘加我以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般解释为:如果上天多给我些时间,让我在五十岁可以钻研《周易》,那么余生便不会在有什么大的过失了。

    听《李敖语妙天下》,引历史学家顾颉刚的理解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断句有所不同,没有说明顾所依何据,我想,应该是因为至圣年轻时便已拜访老子,至圣对老子的评价是:“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想必孔子在年轻时便已学过《周易》,不至于五十岁才学的。李敖举出清朝龚元介的《十三经课难》中证明此疑义非顾独创,古人已有之。但是这样的解释依然不对,在李敖看来句中“易”通“亦”字。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亦)可以无大过矣。如果可以多给我几年寿命,或五年,或十年,去学习新的知识,我的余生便不会再有什么大的过失了。这样的解释,符合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知精神。

    但是熊十力先生的封刀之作《乾坤衍》的第一部分《辨伪篇》就是这句话的传统解释,熊先生认为孔子一生的学术理念有一次重要的转折点,便是五十之年学《易》之后,此前至圣“信而好古”,仰追上古贤王,俯惜乱世困民,希望借助上古贤王的“德治”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故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文化认同。但是晚年《易》之后“温故而知新”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则完全抛弃了早年追贤慕圣,以复古“德治”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主张。至圣年老后,更倾向于通过革命来实现政治抱负的新主张。

    这一思想转变具体体现在《礼运经》和《周官》中,至尼父易篑,《韩非子》中说“儒分为八,墨分为三,皆自言真孔墨。”儒虽分为八,具体可分为小康派之儒和大道派之儒,小康派之儒继承孔子早年思想,道过复古孔制稳定社会秩序,大道派之儒则继承孔子晚年思想,通过破旧立新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新世界。

    综上所述,熊先生的这一切论点和令人无可辩驳的论据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在他看来,五十岁是孔子政治理念的分水岭。就熊先生个人经历而言,青年时代投身反清革命,武昌首义后任都督府参议,后来随“孙不胜”参加“护法运动”。35岁决意脱离政治,专心从事学问研究。就其个人政治主张而言,更倾向于通过革命来建立新制度,诚然,熊先生治学严谨之态度,世所共知,且言之有据,其言定当不虚。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如果我有足够的寿命,在50随后还能多读几遍《易经》的话,无论是对于我的为人处世还是学问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关于孔子读《易经》有一个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至圣读该书致使编缀书简的皮条多次裂开。尚且可以“三绝”韦编,孔子读《易经》多遍定无疑义。洋洋三百万字的《资治通鉴》毛爷爷不是读了十七遍嘛。我作此解,感觉也没什么问题。

    《论语》存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存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dx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