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佛陀说法 之二

听佛陀说法 之二

作者: 我心安处即是家 | 来源:发表于2017-01-16 17:47 被阅读0次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
    第十二门 知法知义门
    学习笔记

    之前佛陀告诉我们通过十种相来了解“义”,我的理解是:佛陀先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告诉我们若染若净的一切法的十种特质。接着落实到修行中,又从“境行果”三个角度来讲解。

    知义
    第二种分类:从境行果三个修行次第角度来观察

    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五种义故,名为知义。何等五义?一者、遍知事,二者、遍知义,三者、遍知因,四者、得遍知果,五者、于此觉了。
    善男子,此中遍知事者,当知即是一切所知,谓或诸蕴、或诸内处、或诸外处,如是一切。
    遍知义者,乃至所有品类差别所应知境,谓世俗故、或胜义故,或功德故、或过失故,缘故、世故,或生、或住、或坏相故,或如病等故,或苦、集等故,或真如、实际、法界等故,或广、略故,或一向记故、或分别记故、或反问记故、或置记故,或隐密故、或显了故,如是等类,当知一切名遍知义。
    言遍知因者,当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所谓念住或正断等。
    得遍知果者,谓贪恚痴永断毗奈耶及贪恚痴一切永断诸沙门果,及我所说声闻、如来若共不共、世出世间所有功德,于彼作证。
    于此觉了者,谓即于此作证法中诸解脱智广为他说、宣扬开示。
    善男子,如是五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

    遍知事和遍知义是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修行中的止观境。遍知事是指我们能知的一切法不外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遍知义是介绍所知的这些法有哪些差别,佛陀又是如何开演的。

    由凡夫无明隐覆的心中变现出来的这一切法都是世俗的,圣人却能够见到缘起,而知万法的真实本质,因而是胜义的境界。在胜义的境界中能生起无量无边的功德,在世俗中,却只会产生无穷无尽的过患。

    佛法强调,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从时间上看,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从外相上看,有生起、停留和毁灭三种不同的状态。

    对此,我们应该要仔细思惟,对比优劣,想清楚了,才能如同得了大病期盼病痛赶快离开自己一样,对于五阴炽盛的苦果,能数数生起厌离。

    了解四圣谛是学习和实践佛法的前提与基础,但是在此基础上,也要观察,无论苦集所摄的世间法和灭道所摄的出世间法,其本质都是真如所现。

    佛陀在开演这些法义时,有些解释得很详尽,有些只是略略说明,有些说得很直白,有些却是讲得很隐秘。而对于大众提问的回复,也有四种不同的态度,对于没有任何异议的问题,如理合法的问题,为之无倒建立诸法性相;对于有如法部分,也有不如法部分的问题,为之差异建立诸法性相;如果是戏论,佛陀会采用反问的方式,令提问者自己发现问题,或者干脆默然不答。

    对于前面遍知事和遍知义的所观境,我们要用三十七道品来修行,这是行因。有因就会得果,修三十七道品,能得伏断或断灭烦恼的毗奈耶果或沙门果,得四无量心、六神通、八解脱等世出世间的功德。这是自利的功德。接着,将自证的功德辗转教授他人,使他人能够觉醒,这是利他的功德。

    第三种分类:从第八识来观察

    一切法都离不开阿赖耶识,修行者想要断惑证真,尤其要思惟阿赖耶识对我们的影响。

    “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四种义故,名为知义。何等四义?一者、心执受义,二者、领纳义,三者、了别义,四者、杂染清净义。善男子,如是四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

    通过“心执受义”的观察,我们知道第八识会收集存储所有的种子,因此平时起心动念就要谨言慎行,遵从戒律才是王道。

    通过“领纳义”和“了别义”的观察,了解我们爱恨交织的外境,不过是自己心识所变现出来的虚幻境界罢了,这是唯识真正想表达给我们的主题:万事万物都只是我们自己的“识”而已,还需要论什么短长呢?所谓杂染和清净,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

    第四种分类:从法的构建来观察

    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三种义故,名为知义。何等三义?一者、文义,二者、义义,三者、界义。善男子,言文义者,谓名身等。义义当知复有十种:一者、真实相,二者、遍知相,三者、永断相,四者、作证相,五者、修习相,六者、即彼真实相等品差别相,七者、所依能依相属相,八者、即遍知等障碍法相,九者、即彼随顺法相,十者、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患、功德相。言界义者,谓五种界: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界,三者、法界,四者、所调伏界,五者、调伏方便界。善男子,如是五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

    佛法要能够显现出义理,必须由名、句、文三者组成,这在“知法”里已经解释过了。

    接着说法义的特征,有十种,先说佛法的义理决定是真实不虚的,接着讲法义总括有苦集灭道四种,每一种各自有不同的品类和差别,彼此互为因果。如果烦恼未断,必然是对解脱的障碍,而断除烦恼后,就能随顺清净的涅槃相。对于四谛若是不了解,就有无穷的过患,去学习和思惟四圣谛,就会产生无量的功德。

    每一种法都有其自身不同的存在状态,根据这些差别,佛陀将之分为五类,摄入五界之内。
    器世界:总摄由五尘构建的法之差别。
    有情界:总摄所有业报差别。
    法界:总摄诸法自相、共相、是色、绯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
    所调伏界:总摄十方无量世界中所化的有情。
    调伏方便界:总摄调伏有情所运用的种种方便。

    这是十八门中学习得最累的一门,因为所花时间最多,收获也是很大。女儿说:老妈,你白头发又多了。。。

    啃完这一课,本来计划下一步是《教观纲宗》,可是扛不住了,强烈要求给自己放假,来点轻松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佛陀说法 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ie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