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儿子一起学习网课《项脊轩志》,了解了归有光的“小南阁”,忆起了我的“高中院”,“重游”了我魂牵梦萦的第一个“家”。
一九九八年,我毕业参加工作,又在年底结了婚。第二年的春天,新婚不久的我们为工作之便,搬到与学校几百米远、已经没有学生的高中院里,住进了由办公室改成的“家”。
这所高中在当年很有名气,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几所高中之一,县城西北部的高中学子大多跻身于此,出了大批优秀人才。随着县城建起重点高中,这所学校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慢慢萧条,最终停办。一部分老师调到了县城学校,还有一些年龄偏大快退休的老教师就留在了偌大的校园里,等待退休,安享晚年。
一排排教室虽然低矮破旧,依然能看出当年班级的众多,学校的繁荣。学校的建筑布局是这样的,大门朝南,进入校园,大门两侧最前排是办公室,房间较小,且间间隔开。右侧是一排排的教室,每排两个班级,共三排,最后一排是相连的十多个教室。校园的正中,和大门相对的是高约五十多公分,宽约六间教室的主席台,据说学校的重大活动多在此召开。主席台后边是校长办公室。校园的左侧是男女生宿舍,拱形门的檐下分别书写“男生院”和“女生院”。宿舍的前面是学校食堂,当年叫“大火”的地方,眼前仿佛又看见了开饭时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打饭的情景。
与高中相邻的是镇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两所学校加起来有两千多学生,有一百多位老师。路途遥远的就被安排在了高中院里居住,包括我们算起来有二三十户之多,有的独门独户,有的一排几户,一个大院,公用大门。院子都是老师们自己出资垒起来的。
从那个春天开始,我从一个“学校”转入另一个“学校”,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和漫长的工作生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