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春天,最先让我感觉到季节气息的不是老树抽新芽,而是春泥的微腥和嫩草的清新——贯穿人类本能的嗅觉往往比视觉来得更强烈一些。深吸一口气,沉入丹田,遍布四肢百骸,前一天晚上“修仙”的疲惫仿佛都一扫而空,这大概是我对春天最爱的一点了。
手机振了两下,是阿敏发在闺蜜群的团建照片,被一群五颜六色的运动装簇拥着的大大的笑脸,明媚得像窗帘外的阳光,也是,不论公司组织的团建活动有多无聊,但去了和同事们一起玩又能很快忘掉出发前的抱怨和早起的脾气,快乐于她多么简单,恋爱?“多出去接触人才能有机会啊!”,前阵子我们在饭桌上讨论单身的原因,阿敏坚定地认为积极社交才能扩大机会,哪怕恋爱成功的概率再小,那也要先扩大基数啊!我们笑得很开心,数学一塌糊涂的她居然在告别学校5年多之后成了恋爱的数学家,有趣的是这套理论我们还真的一时没有想到什么可以辩驳的理由。
返回聊天列表,刷进朋友圈,果然朋友圈也发了不少精修美图,继续往下翻,大半个朋友圈都在郊游、团建,满屏的五颜六色喧闹着春天的活力。退出微信,继续窝回被窝,望着窗外路边抽新的树叶,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过春天》里女主被男主带着上了山顶的一幕。眼前是万般繁华的香港,高楼大厦灯光如昼,而他们则刚从万家灯火通明的夜市街角逃脱安于山顶一隅,继续回望这个繁华却孤独的偌大香港,瘦削的肩膀和清丽的脸庞盛满了对未来的迷惘和困顿的执念。
电影是一位新导演拍的处女座,很有90年代初一些经典老电影的感觉,讲述某些特定人群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标签在时代洪流中动荡的故事。大概和春天没有关系吧,故事讲的是在香港念高中但住在深圳的女主为了和闺蜜在圣诞节去日本玩,通过带iPhone走私来攒钱。人物有带女主入行的闺蜜男朋友、爱打麻将做过鸡的母亲、被重男轻女又被女主背叛的闺蜜、心狠手辣的带货行家花姐······整个故事基调都是隐忍而欲望着的,这一点就像春天微腥的泥土,蓬勃着又压抑着,抛开电影的艺术性,姑且不谈这些事情的对与错,故事或许是在向那个躁动着又无畏的青春时代致敬吧,年龄的增长带给我们思维的成熟和理性的沉淀,一如老照片封印着许多令人嗟叹的故事。
小时候特别爱翻家里的老照片,爷爷奶奶乌黑清亮的头发,爸爸妈妈青涩稚嫩的酒窝和眼神,都让我无法自拔地在想是什么让他们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时间真的很神奇又残忍,而我终将有一天也会变成照片上的我,我现在的年少轻狂也将成为成熟隐忍,小时候一直盼望着快快长大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和钱,而长大的过程中却越来越害怕长大,要被迫独自去面对有些残酷的社会现实,有些孤独的成长机会,有些惧怕的未知迷惘。好在,我已经过了需要不断确认自己是否成熟的阶段,不再努力追求和依赖于别人与环境,而是仅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和认知。
渡过春天蓬勃迸发的躁动,隐忍自制的压抑,绵长细腻的泥腥气沁人心脾,又游荡于四肢百骸,我才明白,这大概率就是是成熟的标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失去感觉,而是把这份感觉绵延到更加准确,不因为强烈的情绪而失去正常的理性判断。可以说,我不再像青春期那时敏感的刺头,现在多数时间我是柔软的,富有弹性的,松弛有加的,可以对外物的刺激作出准确又不过激的反应,不良情绪的影响不再是致命而不自知的。行为上,不再羞于和耻于表达自己的内心,这正是从前的我自卑自负时最无法坚定做到的事情。
好了,我要穿上我最新的柔软新盔甲,去迎接明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