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被坑了。。。
16年我从集思录上知道了债券这么个东西,而且看到收益率都有10%以上,立马就走不动道了。刚知道收益率、付息日、成交量这几个指标就开始买买买的剁手之旅。
有图有真相,这几个都是去年的剁手作品。
买完涨了几周左右,每天吃利息,还有价格差于,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直到某天开始跌了,我就开始慌了。上网去找各种人家的讨论。偏偏关于交易所债券的讨论是非常非常少的。集思录还是相对人群最集中的地方了,也只有寥寥那么几条。
有人说这公司不行了,要违约了,有人说不可能违约,两派都是自说自话。看完我更加乱了。眼看着连续几周价格哐哐哐往下掉,眼一闭心一横,卖了吧!
当时的决定真的是因为害怕,害怕继续跌,利息没了,本金还赔了,害怕卖不掉跑不出来,害怕违约了不知道最后会怎么样,在这种恐慌下,只能相信女人的第六感了。
最最苦逼的事情是某天有个债着急卖掉,挂了个市价委托单,成交是挺快的,成交完我就傻眼了。现价99,我的成交价是90!一把就亏了10%,卖出来当天一个蜡烛图。下面这个图上那个当天最低价90.21就是我卖出来的!
只花了14000块就卖出来一根K线,真的是无比荣耀+欲哭无泪。。。
这次惨痛的经历告诉我
1、债券的成交量是非常小的,绝对不能用市价委托,无论是买还是卖,都要看五档里面卖一、买一的报价。很多时候他们相差很大。用限价委托,如果想快点成交,就填买一卖一之间的一个价格;如果买一卖一价格差别在小数点后面3位,那么选择卖一或买一价就比较有保障。
2、债券的成交量是非常小的,所以买债券尽量挑成交量均匀的,就是当天的成交量线条数比较多,分时线走势比较均匀。在收益率类似的几个债券里,选择这种成交机会多的,买卖都相对方便。
3、债券的成交量是非常小的,说明交易不活跃,说明要么参与交易的人就非常非常少,要么参与的人都愿意长期持有,甚至持有到期。所以买之前就要想好,自己能不能长期持有。其实买之前给的指标就是到期收益率,既然选择到期收益率高的,那么就要想到自己到底能不能坚持下来。
4、在债券买入的那一刻,到期收益率就固定了,如果买的时候就考虑好可以持有到期,那么以后除非是遇到这个债的评级掉到A以下,感觉违约的可能性非常大,有可能拿不回本金了,才考虑卖掉。其他中间的价格波动其实不用太在意。反而是趁价格低的时候可以考虑加仓。让市场波动影响心情,勾引出内心的恐惧和不确定,继而因为这种恐惧和不确定带来不理智的操作,其实非常可惜。但是恐惧和不确定更多还是因为不了解。更多的知识可以减少这些恐惧的情况,却也不能完全避免。
慢慢我找到了爬出坑的路
在惨痛的经历过后,我对于债券的成交量真的是无语了,但是又舍不得这个收益比银行理财高,风险比炒股小的品种,突然某天想到一件事:既然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是明确的,那么债券的价值就是可以衡量的,还有票息、剩余年限、久期、等等这些指标也都是明确的,那让基金经理来操作,应该比我自己操作靠谱啊!债券又不像股票,谁也无法准确说出股票的准确价值,所以基金经理选股水平会导致主动型股票基金的各种不靠谱。但是债券价值确定,专业选手肯定比业余小白会选吧。
所以我开始了对债券基金的调研。我只有券商账号,也不想开一堆基金公司的账户,所以就把目标锁定在交易所可买卖的债券基金上。从天天基金网上把场内债基找到,按三年收益率排序发现,收益都挺好啊!
来解释一下
1、这个是交易所可买卖的债券基金,一共162只。供我选择完全够了。债基再往下细分可以分三类,混合债基、长期纯债、可转债基。简单来说,混合债基是买纯债,也可能买点股票和可转债。长期纯债是只买债券,不买别的,顶多配一些货币基金。可转债基是以买可转债为主。我比较喜欢长期纯债,对我来说债券基金作为债券的替代品,在资产配置里面占据的是债权类品种的位置,所以就要纯粹一点,要不还是起不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了。
2、我取的是3年累计净值涨幅作为3年累计收益的计算指标。累计净值涨幅包含了分红,所以我觉得更准一些。3年平均收益是这么多只债基的平均涨幅。比如长期纯债一共50只,平均每只涨幅大约30%。
3、3年最高收益是指这么多只里面收益最高的有多少。比如长期纯债一共50只,其中收益最高的达到120%的收益率。
4、跑过通胀比例,这个是债基和三年通胀率比较的结果。因为债权类产品就是一张纸,是没有实物资产的。这也是债和股最大的区别,买了股意味着买了股票背后的公司,是有实物资产的,公司产出的产品每年都会涨价,那么股票的价值应该就会涨。产品涨价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通胀,股票价值上涨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通胀,他会随通胀而上涨,也就是有抗通胀的能力。
但债并不会这样。比如一张10年的债券,承诺每年分6元的利息,第1年是分6元,第10年还是分6元,可是第10年的6元显然不如第1年的6元值钱啊!为啥不值钱了,因为通胀。所以买债和债基还要考虑能不能跑赢通胀。超出通胀的部分才是真正赚到的钱呢。
一路算下来,纯债基还是挺靠谱的,70%的债基都跑赢了通胀呢,只要运气不那么背,随便买一个都能行。
5、低于银行定期比例,这个是债基和银行定期存款比较的结果,取的银行3年定期利率。没想到还真有债券连银行定期都没有跑赢。还好比例非常低,大概率不会踩雷。
调研的结果让我很开心,于是进一步开始寻找。找了2个成立时间长,成交量大,收益率比较高,基金经理还挺稳定的债基,就开始愉快的定投之旅了。目前坚持了10个月,我想只要基金经理没换,基金投资方向没有变动,我应该都会坚持下去吧。
买完以后感觉看行情看持仓实在不方便,我就开了我最大的作弊器,把债基的行情和交易做到了手机产品上,做了特殊展示,有价格有净值,还有三年涨幅和通胀的对比,这样看起来就爽多了。
我想如果不是跌到债券的坑里,也不会找到坑边的债券基金,果然上帝没有骗我,窗户就在门旁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