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你有没有感觉:人这一辈子,似乎越活越焦虑。
读书愁成绩,毕业愁工作,单身愁相亲,结婚愁孩子……
年少时以为长大便好。可真到了中年,才发现人生的半坡上,烦恼更甚。
一如奥维德所言:“世上没有纯粹欢乐的事,总有一些焦虑与之同来。”
既然焦虑无处不在,我们就要学着自我治愈,不被其消耗、拖垮。
6个小建议,希望能让身处焦虑的你,活得不那么辛苦。
很多时候,焦虑源于过度的比较:
成绩比人差,收入不够高,样貌一般般,伴侣不出色……
看着光芒四射的他人,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自己,我们难免产生怀疑:“怎么就我这么差劲?”
然而,天资和环境的差异,注定了每个人的人生路径,都截然不同。
正如《生活大爆炸》中的一句台词:
“不是所有人都能功成名就。我们中有些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过高的目标,并不适合每个人。
与其盲目较劲,不如适当降低标准,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更加合理的计划,然后专注下来,潜心努力。
当起点放低,你会发现一直在走上坡路。
当不断进步,你会逐渐对未来充满自信。
一个人有了持续的成长和长久的收获,内心的焦虑感,便会随之减弱。
博主@海猫君,按照出发点,将人的欲望分为两类:
一是“真实欲望”,指自己发自内心需要,喜欢的那些,比如吃美食,买球鞋等等。
另一种是“噪音欲望”,即你觉得你应该需要,或是社会告诉你应该需要的部分。
最典型的例子:有些人买车,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觉得“周围人都买了”。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极度焦虑,都是被“噪音欲望”蒙蔽了双眼。
你正为占到了地铁里最后一个座位而庆幸,打开朋友圈,却发现发小晒出了自己的新车。
你正因房东免去了下半年涨租而激动不已,和同事一聊,却得知他供的那套房升了2倍。
一瞬间,焦虑四散开来:抢到的座位不香了,省钱的快乐也没了。
但你何曾想过:对当下的自己而言,有个座位,房租不涨,就是最需要,最值得开心的事情。
试着在别人的生命里,扮演旁观者。
在自己的人生中,发挥主导权。
减少攀比,弱化焦虑,学会内观。
我们的精神动力,不该是为了过得和谁一样,或者比谁好。
“我希望,我需要,我值得”——这才是人生奋斗的终极意义。
《百喻经》中,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二百五十头牛,并时常带着它们嬉水吃草,好不惬意。
有一天,忽然跑来一只老虎,将他的一头牛吃掉了。
此人郁郁寡欢:“现在少了一头牛,已经不完美了。剩下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
他越想越绝望,最后竟然把所有牛,全都推下了悬崖。
我们很多时候,其实像极了这位“放牛翁”。
因为看到了现实的缺陷,便焦虑不已。觉得除非彻底解决问题,否则生活便无法继续。
然而,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事事顺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与阴影。
工作开挂的人,感情或许空白;家庭美满的人,往往难顾事业。
人生并不是一场非黑即白的零和博弈,即便总有悲观,幸福依然常在。
与其焦虑自己的不幸,不如改变思维方式,接纳自己,善待自己,与问题共生共存。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是“杞人忧天”。
接下新工作,便生怕搞砸。可进入状态后,发现自己完全可以胜任。
分到新客户,担心搞不定,但一番准备后,沟通合作居然如鱼得水。
生活的未知,让我们充满不安,所以常常焦虑不已,甚至情绪失控。
然而,当冷静下来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根本没那么可怕。
那么,如何才能拽住思想的缰绳,让自己及时投入行动?
不妨试试《浓缩睡眠法》一书中的建议:
拿出纸笔,将自己所焦虑的内容写下来,然后一项一项,加以分析。
如果事情虚妄,划掉它;如果问题真实,那就写出接下来马上可以采取的应对办法,并付诸实践。
当我们将感性的烦恼变成理性的计划,焦虑也会随之四散。
正如周轶君所说:“我们的脚踩到具体的路径上,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时候,就没有了焦虑。”
《情感障碍杂志》上,曾刊登了这样一则科学实验:
科学家将286名焦虑症患者聚集起来,并随机分配到不同的运动小组中。
12周以后,所有患者的焦虑症状均明显减轻。
尤其是运动强度高的小组,焦虑水平下降幅度更大。
从生理角度来说,运动可促进焦虑或压力相关脑区的功能,从而帮助缓解情绪。
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会释放出一种别名为快乐激素的内啡肽,让人从内而外身心愉悦。
不少名人,都将体育锻炼视作治愈焦虑的良方:
雷军曾分享:运动,能让他“重新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温暖的力量。”
作家朱广潜也写道:“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散步,慢跑,游泳,拳击……让情绪随着汗水蒸发。
如果允许,每周最好运动3~5天,每天30分钟以上。
这样能够更加彻底地预防、缓解焦虑。
程志丹,曾讲述过这样一段经历:
生完宝宝后,婆婆从乡下赶来,与她一起带孩子。
两个生活习惯迥异的人,突然朝夕相处,自然矛盾迭生。
为此,她彻夜失眠落泪,母乳骤减。每每孩子饿得大哭,都焦虑、痛苦不已。
与老公沟通无果,想了断却又不甘,最终,她开始求助于阅读。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一句话:“人的烦恼一半来源于自己的生活被侵犯,另一半来源于想侵犯他人。”
顿时醍醐灌顶:原来,在她忍受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忍受自己。
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读书,情绪逐渐稳定,心境变得开阔。
更让她的惊喜的是:认知的提升带来了生活的翻转。她与婆婆慢慢亲近,日子也越过越顺。
倘若治愈人生有良方,那么读书,便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药剂。
随着知识的沉淀,人的认知水平会不断提高,面对问题,自然也就多了一份通达。
所以,如果总为情绪所困,不妨捧起书,从中寻找解脱心灵的答案。
有时候一句话,一个故事,就足以让我们治愈长久的焦虑,恢复满满的元气。
罗翔说:“也许人生就是不断地在焦虑中学会成长,学会和焦虑和解,最后战胜焦虑。”
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焦虑的困扰,拥有完美的生活。
然而,当我们学会与情绪共存,便会明白:
觉得焦虑,其实是因为我们在穿越人生的隧道。
虽然眼下黑暗,但过不了多久,出口的亮光,便会如约降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