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嵇康在汲郡山中游玩,偶遇著名隐士孙登。俩人一起游玩了一天后,嵇康要离开了。走时孙登说,“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嵇康才学很高,但保全自身之道有所不足。那嵇康真的保身之道不足吗?
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上所写,“加少孤露,母兄骄恣,不涉经学。”就是说很小时候便失去父亲,母亲与兄长对自己很好,没有学过四书五经。经常读《老庄》,所以上进心日渐颓落,放任的想法更加强烈。所以导致了“又不识物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就是说自己比较正直,不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喜欢品评人物,说话不是很谨慎。曾向阮籍学习,却又学不会。所以足以看出他保身之道不足。但他真的不知道保身吗?
当然知道,钟会曾两次找嵇康,希望嵇康可以评论他的《四本论》。第一次带了一些在当时很有名气的名士过来,去找嵇康。却没想到嵇康一直不理他,一直在与向秀打铁。钟会在面子上肯定过不去,于是赶忙就离开了。嵇康知道钟会是司马昭的走狗,一心忠于司马昭的,在当时的学术界也很有名望。钟会可以利用这层与司马昭特殊的关系来杀掉嵇康。所以嵇康赶忙问了一句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段玄学对话。意思是说你听见什么而来,你又看见什么而去。钟会说:“我听见我该听见的而来,看见了该看见的而去。嵇康从钟会来直到钟会走,完全可以一句话都不说,但他说了。言外之意是可以品评《四本论》的,给钟会一线希望。可是钟会却没抓到,主动放弃了。“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所以嵇康还是懂得保身之道的。 还有一件事儿,也可以体现,便是嵇康临刑东市,却把自己的儿子托给一个绝交的朋友山涛。说有你山伯伯在,你是不会孤独的。而山涛是怎样一个人呢?山涛与司马氏的关系十分要好,亲家关系,所以把孩子交给山涛,也是为了保全儿子嵇绍的生命,并不希望儿子跟自己走在反司马的路上。因为结局十分惨淡,所以嵇康不管怎样都是有一定觉悟的,他也懂得保身之道。那知道保身之道,为什么不去做呢。
在《晋书.嵇康传》中有一句话,“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遂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石室中有一卷天书,然而,迅速叫嵇康过来时却已消失了,所以第一点是宿命论,上天不想让他得到。再想想嵇康的特殊身份,是曹魏宗室女婿,娶了曹操的曾孙女,这是第二点。但明显仅外界的条件是不行的,所以就有第三点,嵇康的性格。嵇康的性格较为性烈,刚正的,因为司马氏是不光明上位的,所以嵇康的性格使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让他与司马氏之间有一条无形的河流,它不能越过,不能越过心里的底线,所以是他选择了死亡,他的精神支柱是儒家思想,自己知道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心中有一个强大的自我。他知道自己死就可以保护住自己儿子的性命,也可以保护入自己的初心。可以不用像阮籍那样艰苦,苟且偷生的活着。这是嵇康的选择。换位思考一下,我们活在那个乱世当中,我们会做何选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