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五步让你不是《乌合之众》

五步让你不是《乌合之众》

作者: 名程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03-05 05:45 被阅读0次

    亲爱的朋友,你好!今天是我日更文章的第9I天,我是名程,一个在创业路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服输的人,信奉终身成长,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持续学习输入,不断输出分享,希望不管是分享一点事业,情感或者学习方法认知,希望有一点点收获!

    今天我为你解读的是这本《乌合之众》。这本书看起来并不厚,但绝对算得上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流量担当和话题之王。

    当所有人都陷入了盲从和狂热,我们该如何保持理性呢?相信你在听完这本《乌合之众》的解读后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01.乌合之众是谁?

    俗语说: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如果勒庞看到,他或许会修改后半句,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还是原来的样子。这话怎么理解呢

    让我们先解决一个释义的问题。乌合之众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吧!这是一个中国成语,比喻像乌鸦一样,临时聚集在一起的人,带有明显的贬义,很多人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就会用到。

    通常而言,乌合之众(也就是群体)会有一些全新的个性特征,比如乌合之众的力量远大于每个成员的力量总和。这就像一队士兵,踏着统一的步子过河,然后桥塌了一样。搁平时,哪个士兵过河都不会把桥踩塌。但是,当大家踩着同样频率的步子,物理学上的共振现象就会出现,只要人数足够多,桥就有可能被踩塌。乌合之众也是这样,平时你一个人的时候,或许是羔羊。但是,当你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完全有可能变成另一种模样。

    书里提到一个案例,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在巴黎群众攻陷巴士底狱的时候,有一个厨师闲得无聊跑过去看热闹,然后,正好碰上愤怒的群众准备处决典狱长。当时,典狱长不小心踢到了这个看热闹的厨师。人群之中有个人灵光一闪,提议说:“让被踢的人割了典狱长的脖子吧!”这个建议迅速地得到了人群的响应。

    不知道是谁递了把刀给厨师。厨师也不知道是头脑发热,还是受到鼓舞,接过了刀,向典狱长露出的头颅砍去。

    要命的是,这刀太钝了,一刀砍不死。这时,那个厨师不紧不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他平时切肉的小刀,顺利地完成了人群赋予他的“使命”。

    如果你是这个厨师的邻居,你可能会特别诧异。他平时是个特别温柔的人,有事没事就拿厨房里剩下的骨头喂流浪狗。可是那天,他竟然对一个人做出了如此残忍的事。

    我们在开头时提到一句话,说: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还是原来的样子。指的就是厨师这种情况。用勒庞的原话说就是:“孤立的时候,他可能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在群体中,他成了本能的人,因此也就成了野蛮人。”

    怎么理解雪花不再是雪花,有教养的人成了野蛮人呢?

    勒庞引入了“无意识”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文化、传统、基因等无意识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只是我们很难察觉到它们。相比之下,我们能够意识到的那些东西,占比就少得可怜了。

    当人们受到某种刺激时,无意识掀起的巨浪会迅速地把意识淹没。

    为什么仅仅聚在了一块儿,我们就会变得不像自己了呢?

    勒庞为我们概括了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我概括为“人来疯”,就是人多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产生法不责众的错觉,尤其是在匿名性群体中,在那里谁都不认识谁。有句台词概括得好:“街上看热闹的人,永远不嫌别人家事儿大”。

    第二个原因是心理上的传染。

    樊登老师曾讲过一本书,叫《传染》,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清楚。在这里,我简单概括一下,所谓传染就是从众,某种情感和行为之所以在群体之中更容易扩散,

    其一是因为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赋予我们模仿的本能;

    其二是因为从众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作出判断,

    其三是迫于社会压力,在远古时代孤立的个体容易被吃掉,所以我们的生物本能会迫使我们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让我们变得不像自己的第三个原因,其实是“传染”的结果。乌合之众里的每个人都特别容易受到暗示,这在传销中尤为常见。勒庞认为,当个体意识淹没在群体无意识中时,他会听从领袖(通常是群体中最积极行动的那个人)的所有暗示,听凭他们随便怎么摆布他。不过,勒庞也提醒我们注意,群体不只是犯罪者,他们也可能是英雄

    当聚集起来的群众,受到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他们就会像被催眠了一样,产生相似的情感或做出相似的行为。勒庞将这群人称为“群体”,这里,我们简称为“乌合之众”。

    我们说,乌合之众掀起的无意识巨浪,淹没了个体的意识。当你陷入乌合之众时,有可能会受到人来疯、传染、暗示这三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行为。

    那么,问题又来了,到底是谁掀起了无意识的巨浪,又是谁在操纵我们的意识呢?

    02.谁在操纵你的意识

    舆论一次次发酵,当事人一波波更换,用键盘带节奏的那群人永远是主角。对于这些人,我们有时称他们为“键盘侠”,有时称他们为“意见领袖”。

    勒庞生活的那个时代,纸媒才刚起步没多久。他自然不会猜到,在他百年之后,会有个叫“互联网”的东西,覆盖了全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然而,勒庞早就看透了乌合之众,他说:“在人群中,领袖的作用是巨大的。他的意志是核心,围绕着它,意见可以形成,人们相互认同。”

    通常而言,在乌合之众里面,带节奏的那个人都是行动家,他们不需要多么明智,甚至有时候,他们自己才是最早被无意识催眠的那个人。

    这时候,你可能要问了,这个带节奏的人就是个普通人嘛,为什么乌合之众那么崇拜他?事实上,带节奏的人对乌合之众的影响力,不全然来自于他的个人魅力,更多是来自于威望加断言、重复、传染,我们简称“1+3带节奏效应”。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节奏才能打动乌合之众,什么样的刺激物才能掀起乌合之众心底里无意识的巨浪呢?

    下面,我们借助大卫·芬奇的悬疑电影,来分析看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消失的爱人》,电影讲的是一对同床异梦的夫妻。这个妻子在结婚纪念日当天失踪了,客厅留下了打斗的痕迹。

    随着警方介入调查,更多的线索冒了出来:厨房里到处都是妻子的血,像是被谁故意擦掉的;壁炉里发现了一根木棒,上面沾着妻子的血迹,疑似是凶器;一本没烧完的日记里,记录着妻子遭受虐待的细节。紧接着,丈夫出轨女学生的秘密也被揭露了出来;几个月前,妻子的保险额度被大大地提高了;信用卡记录显示,丈夫买了大量奢侈电子产品,虽然丈夫矢口否认这一点……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丈夫。

    热门脱口秀女主播莎伦的报道,更准确说应该是暗示和猜测,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丈夫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相信:丈夫出轨以后,为了敛财杀死了妻子。这一切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甚至连协助调查的警察也相信,只要找到尸体就能结案了!

    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镜头切换,时间倒转,“被杀”的妻子威风凛凛地开着敞篷车,听着摇滚乐。

    伴随着一段妻子的内心独白,我们知道了真相。

    原来妻子为了报复出轨的丈夫,蓄意伪造了一系列的证据,目的是让丈夫接受莫须有的刑事制裁。颇为讽刺的是,普罗大众们对她捏造的故事深信不疑。

    我们知道,一旦人们扎堆聚在一起,就特别容易受到刺激物的暗示。在书中,勒庞将这些刺激物大致分为两类:遥远成因和导火索成因。

    意见领袖在带节奏的时候,就是通过激起群众对这两类刺激物的强烈认同感,掀起了乌合之众那无意识的巨浪,把置身其中的个体意识完全淹没了。如果我们把遥远成因比作太阳引力,那么导火索成因就是月球引力,当两股力量同时作用时,无意识海洋的潮汐现象就形成了。

    促成乌合之众形成的遥远成因,包括种族、传统、制度、教育等,它们通常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酝酿,才能进入群众的无意识,和他们的情感水乳交融。在电影《消失的爱人》中,婚姻神圣不可侵犯、男权对女性的压迫、同情弱者的心态等都属于这个范畴,是公众不可被触犯的敏感点。

    促成乌合之众形成的导火索成因,包括意象、幻想、经验,但不包括理性。勒庞认为,乌合之众无法理解人类复杂的理性思辨。

    电影中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丈夫在妻子的失踪发布会上露脸,有记者要求他和妻子的海报拍张照,并对丈夫说:“笑一个”。这个丈夫略显尴尬地笑了笑。结果这张照片被女主播利用,说他露出了“杀手式的微笑”。这个事情竟然成了点燃群众情绪的利器之一。

    还有一个细节,是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妻子另外编了个故事回到家中。女警官对她进行了问询,质疑她前后两种说法不合理的地方。结果,女警官遭到了上司们的白眼,他们就像是在说:“人都回来了,我们也能向公众交代了,你就别再瞎逼逼了吧!”

    不难发现,《消失的爱人》是一部讽刺意味比较浓重的电影。现实中,热点事件背后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我们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而导演大卫·芬奇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它们形象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作为观众,我们或许会讥讽电影里那些“乌合之众”的愚昧,那么在电影之外,我们是否也像电影里的美国民众一样对编造的事实深信不疑呢?这正是电影和勒庞的这本《乌合之众》耐人寻味的地方。

    好了,我们介绍了乌合之众里面带节奏的意见领袖,他们拥有可以让群众丧失判断力的威望,他们还掌握着断言、重复和传染这三种技巧。

    意见领袖们通过挑动群众遥远成因和导火索成因这两类敏感的神经,使得个体的意识淹没在了乌合之众的无意识当中,就像是被催眠了一样。那么,到底怎么样才不会被牵着鼻子走呢?

    03.怎么鉴别乌合之众

    简单的说,无非就是三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乌合之众,

    第二步看透乌合之众,

    第三步识别乌合之众并保持警惕。

    第一、第二步我们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解决了,下面我们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如何识别乌合之众。

    勒庞为我们总结了乌合之众的诸多特征,我将它们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乌合之众的道德跨度非常大。

    有的时候,他们的道德水平很低,让你怀疑他们到底算不算人;有的时候,他们的道德水平又高得惊人,让我们肃然起敬。

    书中提到,法国大革命中,犯罪者表现出了惊人的自律性,虽然他们很穷,但是他们都自觉上缴了搜来的钱和首饰。

    你看,乌合之众虽然是冲动的、盲目的、蛮横的,但他们依然可以拥有较高水平的道德品性。

    第二个特征是可暗示性和轻信。

    暗示和轻信就像流感一样,在乌合之众的成员中快速传染,让他们前仆后继地奔向同一个方向,而这通常和个人的智力水平高低无关。

    三个特征是冲动、多变和易受刺激。

    乌合之众根据刺激的随机性而行动,要形容这些刺激他们的事件究竟有多随机,走马灯是一个不错的意象。它们快速变换,完全不需要逻辑的过渡。正是因为这一点,不管网络上的热点事件反转多少次,总有那么一批人深信不疑。

    第四个特征,是他们往往拥有夸张和过于简单化的情感。

    为什么?因为夸张的、简单的情感最容易在人群之中传播。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某部热播剧里面反派的扮演者遭到网民人身攻击,最终关闭了微博评论区。理性的你可能觉得莫名其妙,说:“演员是演员!戏是戏啊!这……至于吗?”

    抱成团的“乌合之众”不是这么想的,他们通常都会受到本能的驱动,看不见“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由于简单和极端化的情感,乌合之众对暗示给他们的观念,通常不是全盘接受,就是全盘否定

    第五个特征:不宽容、专横和保守。

    前几年,台湾某群极端的爱狗人士,在得知某位年轻女兽医对数百只狗狗实行安乐死后,对女孩展开了疯狂的人身攻击,最后女孩不堪网络暴力自杀了。

    这群人或许都永远无法理解,收容所对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狗狗实行安乐死,其实也是为更多有希望活下去的狗狗创造了生的机会。

    那到这里呢,《乌合之众》的解读就要进入尾声了,作为整本书的总结,我从书中摘出要点,为你整理了下面这份自我检查清单。大家不妨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对照看看:

    第一,质疑权威。对于意见领袖提供的事实(尤其是激起你强烈情绪的),你需要查证其来源是否可靠。
    第二,留意普遍性。个案通常不具有普遍性,尤其是那些足够简单而又具象的。
    第三,不走极端。多看看与自己相反的观点,训练自己发现两种极端观念之间灰色地带的能力。
    第四,理性分析。尝试补全空缺的逻辑链条,而非全凭联想将细节拼凑起来。
    第五,远离“乌合之众”,远离旋涡的中心,如果可以不妨等到事件冷却下来之后,再去评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步让你不是《乌合之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sv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