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画天地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作者: 九层土 | 来源:发表于2018-07-04 19:23 被阅读37次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流传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吴昌硕临石鼓文》主要内容是近代著名书画家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年》,初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号缶庐、苦铁,七十岁后以宇行,浙江安吉人。曾在清末任江苏安东县令一月,后寓居上海。工诗和书法,尤擅长于摹写石鼓文。三十岁后始作昼。后应西泠印社五名创始人之邀,担任社长。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本人以先锋本拓本为主,参老缶笔意临写如下: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 。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猎碣”。因被弃于陈仓原野,也称“陈仓十碣”。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畤原,唐初被发现。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一说为宋代司马池(司马光之父)搜得其九,移置府学,皇祜(1049—1053)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1107—1110)中迁至东京(今河南洛阳)辟雍,后入内府保和殿稽古阁。金人破汴,辇归燕京,置国子学大成门内。1937年抗战爆发后,石鼓文南迁至蜀,战争结束后始运回北平,现藏故宫博物院。其刻石年代,唐代张怀瓘、窦皋、韩愈等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以为周宣王时物;宋代董逋、程大昌等以为周成王时物;金代马定国以为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刻;清代俞正燮以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刻;以为秦物者,始自宋代郑樵,清代震钧以为秦文公时物;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叶十一年(前374)刻,详见《石鼓年代考》。刻石文多残损,北宋欧阳修所录已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其中一鼓已一字无存唐初“虞、褚、欧阳共称古妙”(引自《元和郡县图志》)。张怀瓘《书断》云:“《石鼓文》开阖古文,畅其戚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铁针而端委旁逸又婉润焉。”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石鼓》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传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赵孟俯藏本(即范氏《天—阁》藏本)、明代安国藏中权本、先锋本(亦称“前茅本”)、后劲本,皆宋拓本。《天一阁》本已毁于火,后三种俱在日本。有影印本行世。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相关文章

  • 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

  • 硬笔意临

    主席诗词三首。中性笔1.0。

  • 一代宗师吴昌硕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等,汉族,浙...

  • 传记:一代宗师吴昌硕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等,汉族,浙...

  • 晚清民国画家吴昌硕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等,浙江湖州安吉...

  • 清越轩习书【临习石鼓文“马”】

    今天临习石鼓文“马”字。 吴昌硕起收笔等基本笔画分析: 1.起、收笔。吴昌硕《石鼓文》...

  • 学书笔记-篆书

    最近临习《石鼓文》,薄老师上课讲好的线条和提笔手法,讲如何接笔,如何转大弯,转急弯。作业是临习一整本《石鼓文...

  • 临吴昌硕《石鼓文》

    今日临书吴昌硕《石鼓文》。 石鼓文 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记述秦皇游猎之事...

  • 临石鼓文

    笔画多的忌散,散则无神气,首先要讲究结体,穿插顾盼,谦让有节,如古贤所说中宫紧缩。 同一笔画,入笔角度有所区别,空...

  • 半樵习字

    临四山摩崖石刻,篆书笔意多些,藏头护尾,略有行书笔意。行笔较慢,高简浑穆,具宽博空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临《石鼓文》,参老缶笔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sy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