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熟悉这样的场景?
奶奶觉得自己对家庭的功劳最大,照顾孙子们最辛苦,于是会毫不掩饰对妈妈的不满,经常在孩子面前数落妈妈。
面对着婆婆的数落,妈妈有时也会忍不住在孩子面前,直接跟婆婆吵起来。
每每到这个时候,最无助的是孩子们,有的会被吓得大哭;有的不知所措,跑过去向爸爸寻求帮助。
聪明的爸爸会劝慰两句;不聪明的也会加入婆媳的拿吵打骂中;或者干脆直接躲起来,眼不见为净。
在这样的氛围下,最受伤的是孩子。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感觉内在有两股力量,在拚命拉扯着自己:
我到底应该跟着奶奶一起嫌弃妈妈?
还是应该帮着妈妈一起反抗奶奶?
可选择认同哪一方,都会对另一方造成伤害。
并且这两个人都是他最亲最近的人,他怎么可以去伤害、恨她们呢?
在这样反复纠结、反复自责的内耗中,时间久了,孩子甚至会陷入了抑郁——
无心学习,成绩下降,觉得人生好没意义,活着好累。
为了回避内心的痛苦,有的就会向内攻击,形成抑郁或自残(开始用小刀割自己的身体),企图用身体的疼痛,覆盖内心的疼痛;
有的孩子,则会自我防御,向外攻击,形成恨与暴力。
也许你会觉得,大人吵架,又不是吵孩子,打孩子,孩子为什么会受伤?
为什么大人吵架,出问题的却是孩子呢?
正常来说,在孩子心中,通常会有两种不同的父母形象:
内在父母与真实父母。
前者是抚养者在孩子心中已内化的形象——从小到大对他的爱和关心;
后者则是孩子现实中父母的形象——有爱、有恨、有争吵,有乐、有苦、有艰难……
如果现实父母与内在父母是一致的,那么Ta的内在父母和真实父母就是合一的;否则Ta内在父母和真实父母就是不同的。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孩子的内在父母与真实父母不合,就会很容易为孩子传递一种“分裂的爱”,造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面对这两类父母,孩子内心的情感动力是不一致的。
如果一个孩子的内在父母和真实父母是一致的,给孩子传递的是——我们爱你;
那么,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回馈给你们一致的爱:我爱你们;
但如果,内在父母与真实父母彼此不合,让孩子感受的是“分裂的爱”:一方爱自己,但却让自己不要去爱爱自己的另一方。
于是,孩子我会由此陷入巨大的混乱:到底谁爱我,谁不爱我?我应该爱谁,又应该不爱谁。
当婆婆和媳妇在争吵时,孩子内心,就是内在父母和真实父母在发生冲突,相互攻击的时候。
他不知道该听谁的,该帮谁,会陷入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
无论是选择了奶奶还是妈妈,都意味着会攻击另外一方,都会产生内疚感。
为了规避内疚,他想到了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向内攻击,惩罚自己——这样就不会伤害到奶奶或是妈妈了。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抑郁或 自残。
事实上,在现代家庭中,这种“分裂的爱”并不少见。
比如:
媳妇与婆婆不和,女婿与丈母娘不和,彼此常常在孩子面前相互贬损、攻击对方
把孩子交给保姆抚养,主人当孩子面对保姆挑三拣四,保姆私下向孩子讲主人坏。
夫妻共同抚养孩子,一方常常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坏话,与孩子结盟一起对付对方……
这就是为什么夫妻、家庭关系不和,孩子最容易生病的原因。
那如何去解决呢?我们明天继续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