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学习《创伤与复原》第八天。这几天在学习创伤的间隙里,电视里看到的也满是创伤事件。美国加州的持续山火,已造成22人死亡,还有200多人失踪。我国兰州市今年以来出现20多起马路现坑事件,前几天又有一妇女在离甘肃省政府不远的马路上行走时,被突然出现的大坑吞噬了。我就想,那些被山火活活烧死的人在死之前,现坑事件中,在街上走着走着就走入突然出现的大坑中的那一刻,一定经历了无法比拟的痛苦和恐惧。这也就是非常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吧!只不过一切都来不及敍说,也不可能记录。
我之所以说这些,是想表达一个心愿: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灾难已经够多了,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定胜天就是一句吹牛皮的话……那么人类就应该尽可能少的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了。这就是人类的脆弱性!
人类在大自然灾难面前是脆弱的,在人为的创伤性事件面前同样是脆弱的。作者告诉我们,心理伤害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创伤事件本身的特质,个人的性格特质在面对巨大创伤事件时则无太大影响。换句话说,在巨大创伤事件面前,是人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
但人还有适应性。
什么叫适应性呢?作者指出,虽然一个人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主要视创伤事件的本质而定,但个别差异在决定其异常反应之形式中仍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像丁哥在昨天的学习笔记中所讲的,两个军人同时进入残酷的战争状态下,两个人的反应会一样吗?我认为肯定会有反应,但反应的形式和程度会因为各自特质的不同而形成差异。适应能力强的人,因为其具有积极而任务导向的应对机制,优秀的社交能力和坚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己问题的“内在控制”,而能够较少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能力弱的人,也因为其消极而有解离倾向,不愿与人合作而成为单枪匹马的“兰博型”人物,则很容易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高危人群。
作为衡量症状程度的标准,我和丁哥的想法一样,窃以为三个症状类型,是从低到高排序的,过度警觉最低,然后是记忆侵扰,然后是禁闭畏缩。而且这三种症状应该可以混合在一起,同时出现;也可以独自一个症状单独出现吧。作者在书中例举了参战退伍军人史密斯的案例,说明了禁闭畏缩症状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既然这样,记忆侵扰和禁闭畏缩这两个相互矛盾反应,形成一种摆动于两端的律动,一会儿冰天雪地,一会儿骄阳似火,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痛苦呢?这种混合的症状或许可以做为第四种类型?明天给赫尔曼先生写封信问问,看行还是不行!
另外,这种混合型症状的产生,除了丁哥知道的我搞驼不清的生理原因外,与自我受损后,人际关系的矛盾特质有无关联?抑或对他人的慈悲与护卫之心强化了创伤事件的回忆?而既好害怕跟人在一起,又好害怕自己一个人的矛盾特质又迫使自己远离意识,而进入“被压缩的意识区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