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十年代的时候,非常穷,能吃饱算是不错的,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对生育的欲望还是比较深的,五几年往后一直到80后,这一段时间里,哪一户不是兄妹好几个。
到70、80后时就想对少的多了,因为开始了计划生育,有标语说“一对夫妇只生一胎”“少生孩子多种树”“要想富先修路”等等标语应运而生。
那时没有感觉到男婚女嫁有多难,十里八乡有亲戚的。先介绍后见面,觉得合适,媒人在中间一撮合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即使双方性格不合,对方也会忍让,老辈人说“两口子过日子,哪有不吵架的。”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磨合期”吧!
那时候正儿不经的谈恋爱的少,都是经过介绍后,没有太大的意见,家长也会做一半的主,毕竟不是害孩子,也是为了能有一个家庭,过上好日子,毕竟兄弟姐妹多,能成家就不错了。
对于嫁妆之类的东西,听父辈们说,有台缝纫机就是很不错的了,看个会赶个大集两毛钱就能搞定。自己或者几个人要好的朋友十里八里的路,赶到集市上五分钱一碗羊汤,喝的香喷喷的,串一圈后又硬是高高兴兴的走了回来,从不觉得累。
那会儿,一个口哨响起,全村的人不一会就能聚齐,人声鼎沸的好不热闹,因为队长要开会、要分好一天的工作,中间也有偷懒的,但是那是极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卖力的干着,盼着有个好收成,工分自然也会高一些。
说起这些陈年旧事,仿佛有了一个更深的体会,比如人情世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