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在聊到对公司的变革时说:
一个正常发展的公司需要通过变革来提升整体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通过改进来完善自身的缺陷,继而提升岗位工作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就要频繁地进行变革。变革的频率越快、次数越多,公司内外秩序就越难以保持安定。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感悟颇深。人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立Flag的冲动式成长往往很难持久,而在确定模式下的稳定行动,以及不断复盘和总结的优化迭代,才能带来扎实的改变。
1
从2018年11月中旬,我开始进行持续性的写作,基本上每天会输出1000字左右的内容,偶尔会有比较深度的行业、产品思考,字数在2500字以上。到今天,已经完成21.5万字的写作,同时有8篇关于产品和互联网行业相关的文章被《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收录,阅读量7.5万,关注人数1500+人。
每天所写的内容,有的是对读书的总结,有的是对当天在工作中发生的一些现象的思考,有的是对行业新闻,岗位技能的反思。这些总结和思考,让我的心态发生的明显的变化。
对于一个工作现象,我开始形成换位思考能力,在写作总结中,分析在这个决策和现象中每个人是出于怎样的立场和心态去做出选择和行动的。当你不断去思考,去判断的时候,你会发现,对于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以及思维特征已经可以很好的把控,这样就知道如何达成合作,如何更有效的形成团队效应。
而对于具体的行业判断,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写了一些关于微信小程序的分析,产品底层的逻辑分析,这些分析让我对近几年的工作有了一个系统性的思考。如果不是有写作输出倒逼输入,这些沉淀是非常零碎的,也无法让我感知到在岗位模型中,我所欠缺的点在哪里。
结合上面的点,我发现自己在“商业”“系统性”两个角度上面的欠缺,进而推进了自己在这两个方面的主动吸收。一方面是读书,另外一方面,则是在互联网新闻现象中的主动商业视角的思考。
2
再说说读书。
当你有强烈成长渴望,同时知道成长是一个长期行动的时候,就会不断的在时间投入上,以及思维上去触达成长这件事情。
现在,我基本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和思考。一月即将过去,我利用上下班公交车的时间,读完了《这才是心理学》《乌合之众》《心流》《商业的本质》,这个周末又花一天半时间读完《下半场如何保卫财富》这本书。上一篇文章,即是对这本书的一些摘要。
《心流》这本书,让我在对待工作和生活上面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就是用一切办法把这些事情转化为由自身意愿发起的主动行为。并且通过目标--规则--满足--反馈这样的闭环来不断优化工作的效能和人生的幸福感。
《这才是心理学》一边读一边写作业,完成了1.3w字的读书思考。书里对科学的阐述,对人本身思维上的谬误做了非常体系化的分析。让我人知道生活中很多的陷阱,掌握了关键事项选择时候的心理上的误区规避方式。
《商业的本质》之前读过,但是读的比较浅,这次再读,结合这几年互联网商业故事的沉浮,让我不断在脑海里面思考未来如果我做一个商业实践的时候,要如何应对,如果构建自己的商业王国。
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自己开始读一些更专业的大部头,而且能够结合实际的商业社会形态来去思考事情背后的一些东西。读书现在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有乐趣的一件事,已经超过了美食。
3
最后再聊回到对成长的理解。
套用S给的一个公式:路程(成长 )= 时间*速度
在成长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一个短时间的突变,突变的出现往往非常偶然,而且通常都不是什么好的结果。而应该用长期稳定的行动来去构建成长的壁垒。
速度是关键。我们现在看到很多30岁牛逼的同龄人,会说人和人差距好大。实际上大家都过了30年,差距在于在过往的时间里,别人用了更多的时间,更快的速度去学习,去成长,去拿到了进阶的门票。
而抱怨和羡慕没有任何意义。在接下来的5年、10年,你需要用更快的速度,更长的时间投入来完成追赶和超越。
人生是一个长跑,每天进步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