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阿姚的
这个月读了4本书,《文学回忆录(下)》、《阿勒泰的角落》、《当呼吸化为空气》以及《寻路中国》。
因为篇幅问题,此次介绍前三本书。
文学回忆录
木心(讲述)
![](https://img.haomeiwen.com/i8248380/f6faa6465d5939a2.jpg)
文学的最高意义和最低意义,
都是想了解自己。
这仅仅是人的癖好,
不是什么崇高的事,
是人的自觉、自识、自评。
书的封面上写得很清楚,木心讲述。
1989年至1994年,木心先生在纽约为一群中国艺术家讲述“世界文学史”,为期五年。
木心先生当然留有完整的课堂讲义,但始终拒绝出版。
先生逝世后,众人尊重木心先生,并不强行出版讲稿,只依据当时的听课人之一陈丹青的听课笔记进行整理编写,终成此书。
以文学史的开端——希腊罗马神话为起点,木心先生开始了文学长征,翻过先秦时期中国诸子的百家争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思潮的消长与斗争等巍峨山峰,越过十九世纪世界各国文学的嘉年华狂欢、文学背后的哲学与主义等浩瀚海洋,享受了陶渊明诗歌朴素的精致,观看了莎士比亚戏剧可爱的伟大,也谈萨特因为存在主义更加饱满的文学能量。
木心先生在讲课引言中说,“我讲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的回忆”,“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
因为是面授上课,除了富有逻辑性地将世界文学史进行梳理和讲解之外,木心更多的是在剖析他自己,他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艺术观等等。
正如梁文道在序言里所说,“《文学回忆录》里的木心便是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中思索自身位置,进而肯定自身的木心。”
书中木心的金句太多,我仅摘抄少许。
木心的参透人性,如:
人有那么一种心理,痛悔、内疚,等等,放在心里深思即可。一出声,就俗了,就要别人听见——就居心不良。人要向博得人同情、叫好,就是犯罪的继续。……忏悔是无形无声的,从此改过了,才是忏悔,否则就是,至少是,装腔作势。
木心的不正经俏皮,如:
都说性征是性器,其实第一性器是脸。真不好意思,人类每天顶着性征走来走去。
木心的一阵见血,如:
受人称赞,最容易叫人掉下去。那人称赞你,比你低,你吃进,你比那人还低。
木心的灌鸡汤,如:
听到你不知道的人事,不要说:“我怎么不知道!”我要是听了不知道的人和事,感觉自己无知、惭愧、惶急,愿意听人讲。听了,就知道了——这是正常的,是对不懂的事物的态度。“那个才气超过你十倍的人,你要知道,他的功力超过你一百倍。”刚才来讲课路上,我想到这么一句。自己耕耘,自己收获,自己培养自己,自己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木心聊文学,如:
讲文学史,三年讲下来,不是解决知识的贫困,而是品性的贫困。没有品性上的丰满,知识就是伪装。现代文学,我以为好的作品将道德隐得更深,更不做是非黑白的评断。文学所能起的道德作用,仅就文学家自身而言,一般读者的好或坏,不是文学教出来的——艺术有什么好呢?对艺术家本人有好处:写着写着,艺术家本人好起来。
以及木心聊人生态度,如:
讲开来,求知欲、好奇心、审美力,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特质——“知”,宇宙是不可知的;“奇”,人以为奇,动物不意味奇;“美”,更是荒唐,梅兰竹菊,猴子毫无反应。说回来,人类要自救,只有了解自己、认识他人,求知、好奇、审美,是必要的态度。人活着,时时要有死的恳切,死了,这一切又为何呢?那么,我活着,就知道该如何了。
重新翻看自己的读书笔记之后,忍不住又爱了木心先生一次。
为木心先生的人格魅力折腰。
感谢木心先生,不仅鼓励了我有幸站在世界文学史的门外窥见门内的风景,更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现代文人风骨。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
![](https://img.haomeiwen.com/i8248380/7fee064204a441c6.jpg)
我在这里生活,与迎面走来的人相识,
并且同样出于自己的命运去向最后的时光,
并且心满意足。
我所能感觉到的那些悲伤,又更像是幸福。
这本书的文学类别是文学随笔,于是在我看来,更像是李娟出版了她的日记,而不是一本书。
书一共有五个部分,分别以阿勒泰地区的五个小地方命名。
在喀吾图,在巴拉尔茨,在沙依横布拉克,在桥头,在红土地。这像极了我在日记开头要注明的地点。
李娟是在阿勒泰地区做小本生意的汉族人,跟着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随季节变化四处迁移。
她遇见了:因为寂寞而认真看她拉面的陌生男人,因为渴望诉说而走进她家商店的尔沙,与之短暂地愉快恋爱过、但因为迁移所以连分别都没来得及说的林林……
她体会了:在河边“白花花的日头”下感受到了忘我般的自由,被时间河流细细打磨后村庄房子呈现的协调与静谧,最亲近的妈妈不曾言语的寂静深渊与生而为人的孤独……
李娟的文字太简单,却也因为简单,更能将读者带入阿勒泰地区广浩的山林莽野、朴素真诚的人们之中。
她的生活感悟毫不矫情。
以现代人的标准来看,她所描述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算得上是艰苦,她与家人、以及认识的游牧民族也在为生活努力,但我看不到她的不满、抱怨,似乎这一切都是自然到自由的。
自由地孤独,自由地流浪,自由地凭借着本能生存。
当呼吸化为空气
保罗·卡拉尼什
作为一名住院医生,
我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
而是引导病人或家属去理解死亡或疾病。
保罗是医生,但在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登上人生巅峰之际,却发现自己身患癌症,成了病人。
这本书称得上是保罗的自传,回忆了儿时的他对文学的热爱,以及随后因为对神经科学感兴趣进入了医学院,叙述了从医生到病人的身份转换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以及他的心理感受。
他最初便相信,他对人生意义的追逐在医院里能够找到答案。
那些集合了生命、死亡与意义的问题,那些所有人在某个时候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通常都发生医院里。当一个人真正遇到这些问题,这就变成了实践,有着哲学和生物学上的双重意义。
在从医过程中,他怀疑过自己的道德观是后退了还是进步了,他害怕自己沉浸于空洞的形式主义,诊断时只会生搬硬套,完全忽略病人的人性意义。
他希望在手术刀不再起作用的时候,以言语为工具缓缓地引导病人及病人家属走向彼岸。
我意识到,在给病人的脑部做手术之前,我必须首先了解他的思想,他的个性,他的价值观,他为了什么活着,要遭遇什么样的灾难,才能合理地终止这条生命。
医生们的职责,包括去了解病人的生命因为什么而宝贵,而值得一活,并好好计划,可能的话,要尽可能保留这些东西——如果不行的话,就让病人去得安详体面。
保罗患了癌症,本已计划好的外科教授职位与研究室、迅速上涨的薪金、等待已久的充足假期,全都泡了汤。
重大疾病不是要改变人生,而是要将你的人生打得粉碎。感觉仿佛神迹降临,强烈的光突然刺进眼睛,照射出真正的事情;其实更像有谁刚刚用燃烧弹炸毁了你一心一意前进的道路。现在我必须绕道而行。
保罗得以拥有两个角度的世界观,分别用医生和病人身份看待死亡。他决定要继续活着,而不是等死。他和妻子决定要个孩子。
有一段时间,保罗几乎战胜了病魔,他甚至重返了手术台。可是最终,他还是离开了。
书中保罗所写的部分在给女儿的话停了下来,后记由保罗的妻子完成,主要写了保罗后期病情恶化的情况,传达了保罗的一些想法,表达了对保罗的爱意与想念。
直面绝症的方法之一,就是深爱——袒露自己的脆弱,满怀善良、慷慨与感恩。
保罗在我心中称得上是英雄。
面对病痛,保罗始终保持优雅的姿态,坦然真诚地接受生命的悲剧,为妻子与女儿规划一个没有自己的未来,充实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每一天。
他给了身边的亲人朋友爱与温暖,他留给世界各处陌生的我们这本特别的书。
他的精神永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