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科技?在维基百科中,“科技”这个中文字条被标记为歧义页,只含有几个相近但内容不同的字条——科学和技术,技术和理工。按字面意思,科技 = 科学 + 技术,应该是最符合基本认知的解释。
在作者看来,科技可以从三种不同形式来理解:直接可用的工具(比如锅碗瓢盆)、明确的流程(就像菜谱)、经验积累之上的「流程知识」(有了锅碗瓢盆加菜谱不一定能做出好菜,还得有烹饪的经验和对流程的把握)。而我们如今讨论科技时常会陷入两大迷思:一是讨论了太多的工具和流程,二则是太过专注于数字世界里。这两大迷思都使得我们忽视了第三个要素:诞生自经验积累之上的流程。
作者研究了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这些公司的工具和专利都显而易见,它们的诞生则更像是这些公司栽培的科学家、工程师们定期结的「果实」,真正能让如英特尔、三星、台积电这样的公司脱颖而出的,是其在经验上流程知识的累积。工具、专利、资本是相辅相成的,有资本后就可以去投入研发,而在时间的催化下工具和专利会慢慢地出现,但这些都没有知道如何能把蓝图变为实在的产品来得重要,这就是「流程知识」(Process knowledge) 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美国能一直在半导体行业领先数十年的原因,就是硅谷研发数十年半导体后形成的流程知识,以及相应的人才生态系统,这二者结合使得摩尔定律得以生效。这种结合下,地理上的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从设计到生产的整个环节上,地理上的集中可以把信息的流失降到最低,进而使得整个「流程知识」更完整。这也是硅谷和台南能在十几年内把半导体行业从零做到世界级的原因之一。但今日不同往昔,外包的兴起降低了生产成本,互联网压缩了沟通成本,地理要素还是制约科技发展的要素吗?
设计和制造的分离得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进而使市场中有了更多更好的产品供消费者购买,这对于一家公司是好事。但看整个行业,作者指出,当企业和工厂分离时,曾经累积的流程知识会逐渐消失。比如德国和美国的制造业,德国通过提升整个制造业的价值链来应对全球化(对机器人、机床、机械手等众多自动化工业设备进行研发),美国则选择放弃生产和制造业基地(越来越多的外包工厂,以及特朗普上台后不断呼吁「把制造业带回美国」)。在做法上类似德国的,还有日本和瑞士,这三个国家都以精密和尖端细致的制造业著称,文章中就以伊势神宫举例,来说明日本对「流程知识」的重视。伊势神宫每 20 年就会拆除再重建,这个仪式持续了 1200 年,当地人希望可以把「如何建造神社」这个流程知识代代相传。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把数字世界看作是科技的全貌。作者认为,近年来反乌托邦科幻内容的兴起就是体现之一,人们愈发看重数字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力,但却忽视了如何去开发现实世界和实实在在的东西。近年来略显动荡的互联网环境孕育出了许多充满反乌托邦色彩的赛博朋克幻想,作者认为未来科技还是将由工业驱动而非数字世界,而支持这一观点的也不只他一人。有许多人帮助建立起数字世界,功成名就后反而投身于现实领域的人物,比如在健康、教育和能源上努力的盖茨;近年来一直在美国呼吁重视制造业的安迪·格鲁夫;还在制造业一线,以 PayPal 起家的彼得·泰尔和伊隆·马斯克。
数字世界的奇迹和缤纷多彩的互联网世界似乎让我们忘了这一切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是什么。在你我每一次触摸屏幕的背后,或许都是几个行业几十年来技术、经验、过程整合的一次体现。如果说是技术研发出了工具,工具孕育出了环境,环境相互影响,那技术现在在哪里呢?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屏幕「背后」发生了什么,也要关注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屏幕「背后」的世界,以及催生出的那个世界是如何影响了我们脚下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