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古罗马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城邦小国,处在沼泽地之中,生存条件艰苦,地理位置谈不上什么优越性,也没有多少人留意到它的存在,更没有谁在乎它的排水、开垦、修路等等问题。但就在这种状况下,罗马,却在悄无声息地壮大着。
而让罗马人没想到的是,一场始料未及的“凯尔特冲击”让他们迅速跌入了谷底。凯尔特人入侵长达7个月的破坏,罗马人自建国以来从未尝到过的屈辱。
危机之中恰恰就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危机=危险+机会。首先,绝地反弹是罗马人走向强大的关键一步;其次,罗马人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合理确定先后顺序的能力。
第一防卫与重建:在注重防卫的同时,重建被毁的罗马。
第二主动出击,确保安全:与叛离的旧同盟各部族作战,以此确保边境安全。
第三政治改革:清除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对立,实现社会安定和舆论统一,而这必然意味着政治改革,让他们得以冷静驾驭危机,在应对危机时,他们拥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和执行力。
最后,流淌在罗马人血脉里的狼性文化,善于学习的奋进精神,成为罗马人成就霸业的重要支撑。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500年的时间起起落落,历尽艰难,完成了从建国到强国的蜕变。
《罗马人的故事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金句: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英雄梦,而唯有昔日罗马能让人一圆夙梦。
汉尼拔战记
公元前265年,罗马人出兵支援墨西拿打锡拉库萨。罗马取胜,锡拉库萨的僭主成了同盟。
迦太基人担心自己在西西里的既得利益会受到侵犯。于是,迦太基决定派出超过4万人的海陆大军,登陆西西里,布局进攻罗马的前哨阵地。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苦战。罗马留在西西里的士兵只有1.5万人。很快,罗马元老院决定增派4个军团前往西西里。交战后,罗马军队取得了陆上作战的胜利,但迦太基在海上一直处于优势。罗马人很快发现,如果拿不到制海权,就不能切断迦太基的海上补给线,也就很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罗马军团根本不擅长海战,甚至连一艘战船也没有。罗马军团有的只是三层桨战船,在船舱底部有三层错落有致的台阶,划桨手一人持一根桨,并排坐在台阶上划动船只,所以叫三层桨战船。
而迦太基人使用的,却是五层的蓬特型战船,马力相当于三层桨战船的3倍。拥有多达120艘蓬特型战船的迦太基,无疑是地中海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
没有任何造船经验的罗马决定仿造迦太基的船。战船造出来了如何训练海战士兵呢?
罗马士兵先在陆地上,用模型练习划桨。第二年春天,罗马船队就迫不及待地下海了,第一支海军就这样诞生了,这支海军一共拥有100艘蓬特型战船和200艘三层桨战船。
虽然拥有与迦太基一样的蓬特型战船,但是在海上,罗马肯定不敌迦太基。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罗马人想出了一个方法,在船上安装一种新式装备,罗马士兵称它为“乌鸦吊桥”。
“乌鸦吊桥”是一种接舷吊桥。在船头靠近敌船时,解开绳索,“乌鸦吊桥”会直接落在敌船的甲板上。吊桥的前端是锋利的铁钉,落下后会扎进敌船的甲板,得到固定。这样罗马士兵就会顺着“乌鸦吊桥”,蜂拥进入敌人的舰船。
对操纵船只没有信心的罗马人,利用“乌鸦吊桥”,把自己不擅长的海战变成了自己最擅长的陆战。这种“乌鸦吊桥”还可以移动,最大可以转动180度。无论敌船在左侧,还是右侧,只要能成功接近敌船,就可以发挥出它的威力。
凭借这种出奇制胜的战术,当双方舰队在米拉佐海面相遇时,罗马舰队占据了绝对优势,这是双方之间的第一次真正的海战。战斗结果,迦太基方面多达15艘战船沉没海底,30艘被捕获,其中包括迦太基海军总司令官乘坐的旗舰。
在这次海战中,迦太基方面阵亡3000人,俘虏达7000人。而罗马方面的损失微不足道。
从这次海战中,我们可以看到,罗马海军把海战变成了陆战,而迦太基向来引以为傲的船只操控能力却得不到发挥。可见,“扬我所长,克敌所短”的战术在海上一样可以通用。
而更值得深思的是,能想出“乌鸦吊桥”这样的装备,正是因为罗马人没有海运的传统。因为海运国家的船员,除了在船只操纵方面自信满满,对船只的美观也非常看重。
当所有的船帆扬起,帆船呈现出来的美,让这些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大海的男人们备感自豪。对他们来说,把“乌鸦吊桥”这样的怪东西安装在帆杆上,是对大海和船只的亵渎。
但是,罗马人从来都不是大海之子,他们才不会在乎船只是不是好看。
第一次布匿战争持续了漫长的23年。罗马胜利之后,取代迦太基成为了地中海地区的最强国。
公元前218年,当29岁的迦太基“战神”汉尼拔,从小立志要打败罗马。相隔了23年,他率军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
汉尼拔的战术意图,是有目的地在罗马联盟加盟各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用这种分割打击、各个击破的方法迫使罗马的同盟国叛离罗马。最后彻底打掉外围后,进攻并一举征服罗马。迎来了最辉煌的战绩——“西方军事史上第一个合围之战”坎尼会战。
罗马人派出了8.7万名同盟军在坎尼与汉尼拔决战,最终,多达7万名罗马士兵战死或被俘,而汉尼拔方面的战死者只有5500人。
重创之下的罗马,正在忍辱负重中积蓄反击的力量。在公元前149年爆发的第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人已经毫无还手之力,“汉尼拔战争”结束,罗马不足70年成为西地中海霸主,地中海世界的历史就是罗马的历史。
《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金句:以消灭罗马为终生夙愿的汉尼拔,却给了罗马变得比任何国家更加强大的力量。
胜者的迷思
格拉古兄弟时代,困扰罗马人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斗争,而斗争的核心在于土地分配。
29岁的提比利乌斯·格拉古当选为护民官,最主要的职责是保护平民的权益,它对元老院的决定拥有否决权。提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法案。
主张改变富人过度占有国有土地的状况,并向穷人合理分配土地,要求将超过上限的部分退还给国家,国家根据退还土地的数量,支付补偿金,同时把收回的土地以租借的形式再分配给需要土地的农民。
在救济失业者的同时,化解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健全罗马社会的中间阶层。他认为只有罗马公民中的中间阶层的经济基础牢固了,那么由以这些人为主体组成的罗马军队的质量才能提升。
这一法案显然侵犯了元老院议员们的利益。格拉古不幸在平民与元老院的冲突当中殉职。
在马略与苏拉的时代,罗马的军队攻打罗马城市的情况,最终确立的是苏拉的独裁统治。
最后,庞培登上罗马的政治舞台,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时期。这100多年间,是罗马内斗的百年,罗马帝国也因此而元气大伤。
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当改革成为必须时,时机和方法的选择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