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纪录片带给我的启示
最近,我观看了《国家宝藏》这部大型文博纪录片的第一集。这一集主要是讲述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的故事。我看了深有感触。
故事首先从一个乾隆年间的十七彩瓶说起。它是由十七种不同的瓷瓶釉彩组成的,是故宫陶瓷馆里的“瓷母”。接着,主持人请出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讲解员张甡。他非常专业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个瓷瓶17种颜色的制作过程,我发现这个作品成本所需条件极为苛刻,从概率推算烧制成功的可能性仅为0.23%。接着,张甡请出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其他志愿者。我惊奇地发现,志愿者们的年龄上至70余岁的老人,下至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博学多才,共同地热爱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努力地向国人传递着这种正能量,传承着一种精神的力量。
无论是古代制作釉彩的匠人精神,还是现代故宫博物院志愿者们的那份热忱,都深深地震撼着我。
节目还讲述了十面先秦石鼓的故事。上面的文字至今仍未被破解。这种文字被称为“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中间过渡的一种文字。这十面先秦石鼓原存放于山东孔庙内,它曾失踪过多次。其中一次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为了以示珍贵,曾用金镀在字缝里。后来金国灭亡了北宋,十面石鼓也被掠走。金人只知金子贵重,便把镀金抠走,把石鼓丢弃于荒野。后来元朝初期终被找到。但于1931年,日军大举侵华,为防止日军掠走文物,工作人员决定进行文物的“十万里长征”。在“十万里长征”中,186万余件文物没有任何一件丢失。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工作人员坚韧不拔,坚贞不屈的精神。
这时,主持人请出了文物守护人——梁金生先生。他的祖父是1931年文物长征时的工作人员。他的父亲把一些文物运往台湾博物院。梁家3代守护文物,特别是梁金生先生,他用了7年时间核对数目编码以及与历史事件的关联。主持人问:“7年来做一件事枯燥不枯燥?”然而,出乎大家预料,梁先生说:“不枯燥,我能从中找到许多乐趣。”
从此我得到一个启示:所有事情可能都是枯燥的,也可能都是有趣的。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它。如果你从乐观的角度看,它就是有趣的;如果你从悲观的角度去看,你就会觉得它很枯燥乏味。
看完这期节目,我在想我能做些什么。保护文物,文物是历史,是文化,是传承,是我们独有的传承。文物让我们与古人对话,让我们穿越时代,让我们与精湛的艺术对话,赞叹技艺的超群,跨越千年的历史也在修心。我想将来,我也要学他们这种精神,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