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54篇《豳风 七月》
【原文阅读】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发bō,二之日栗lì烈liè。无衣无褐hè,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sì,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yè彼南亩,田畯jùn至喜chì。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zài阳,有鸣仓cāng庚gēng。女nǚ执懿yì筐,遵彼微行háng,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fán祁qí祁。女心伤悲,殆dài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huán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qiāng,以伐远扬,猗yī彼女桑。七月鸣鵙jú,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wéi公子裳cháng。
四月秀葽yāo,五月鸣蜩tiáo。八月其获,十月陨yǔn萚tuò。一之日于貉hé,取彼狐狸,为公子裘qiú。二之日其同,载缵zuǎn武功。言私其豵zōng,献豜jiān于公。
五月斯螽zhōng动股,六月莎suō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qióng窒zhì熏鼠,塞sāi向墐jìn户。嗟jiē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chù。
六月食郁及薁yù,七月亨pēng葵及菽shū。八月剥pū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jū。采荼tú薪樗chū,食sì我农夫。
九月筑场cháng圃,十月纳禾稼。黍shǔ稷jì重tóng穋lù,禾麻菽shū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táo。亟jí其乘chéng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zǎo,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xiǎng,曰杀羔羊。跻jī彼公堂,称彼兕sì觥gōng,万寿无疆!
【译文参考】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饭菜送到向阳地,田官自然很高兴。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远嫁去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字词注释】
(1)七月流火:火(古读huǐ),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动。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
(2)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3)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为豳历纪日法。
(4)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
(5)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
(6)褐:粗布衣。
(7)于:犹“为”。为耜是说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
(8)趾:足。 “举趾”是说去耕田。
(9)馌(yè):馈送食物。
(10)亩: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垄,高处为亩,低处为畎。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这两句是说妇人童子往田里送饭给耕者。
(11)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12)春日:指二月。
(13)载:始。
(14)阳:温暖。
(15)仓庚:鸟名,就是黄莺。
(16)懿(yì):深。
(17)微行:小径(桑间道)。
(18)爰(yuán):语词,犹“曰”。
(19)柔桑:初生的桑叶。
(20)迟迟:天长的意思。
(21)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
(22)祁祁:众多(指采蘩者)。
(23)公子:指国君之子。殆及公子同归:是说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24)萑(huán)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
(25)蚕月:指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26)斨(qiāng):方孔的斧头。
(27)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
(28)猗(yǐ):《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南朝乐府诗《采桑度》云:“系条采春桑,采叶何纷纷”,似先用绳系桑然后拉着绳子采。女桑:小桑。
(29)鵙(jú):鸟名,即伯劳。
(30)玄:是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
(31)朱:赤色。
(32)阳:鲜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黄有朱,而朱色尤为鲜明。
(33)葽(yāo):植物名,今名远志。秀葽:言远志结实。
(34)蜩(tiáo):蝉。
(35)陨萚(tuò):落叶。
(36)貉:通“祃(mà)”。田猎者演习武事的礼叫祃祭或貉祭。于貉:言举行貉祭。《郑笺》:“于貉,往博貉以自为裘也。”
(37)同:聚合,言狩猎之前聚合众人。
(38)缵(zuǎn):继续。
(39)武功:指田猎。
(40)豵(zōng):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私有。
(41)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
(42)斯螽(zhōng):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动股”言其发出鸣声。
(43)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
(44)振羽:言鼓翅发声。
(44)穹:穷尽,清除。
(45)窒:堵塞。穹窒:言将室内满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
(46)向:朝北的窗户。
(47)墐: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
(48)曰:《汉书》引作“聿”,语词。
(49)改岁:是说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将尽,新年快到。
(50)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
(51)薁(yù):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
(52)菽(shū):豆的总名。
(53)剥(pū):读为“扑”,打。
(54)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
(55)介:祈求。
(56)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
(57)壶:葫芦。
(58)叔:拾。
(59)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
(60)樗(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为薪。
(61)场:是打谷的场地。
(62)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
(63)纳:收进谷仓。
(64)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
(65)重:即“种”,是先种后熟的谷。
(66)穋(lù):即稑(lù),稑是后种先熟的谷。
(67)禾麻菽麦:这句的“禾”是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
(68)功:事。
(69)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
(70)索:动词,指制绳。
(71)綯(táo):绳。索綯:是说打绳子。上两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绳子。
(72)亟:急。
(73)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以上三句言宫功完毕后,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为播谷的工作又要开始了,不得不急。
(74)冲冲:古读如“沉”,凿冰之声。
(75)凌:是聚集的水。
(76)阴:指藏冰之处。
(77)蚤:读为“爪”,取。这句是说取冰。
(78)献羔祭韭(jiǔ):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仲春献羔开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79)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这句是说九月天高气爽。
(80)涤场:清扫场地。这句是说十月农事完全结束,将场地打扫干净。一说“涤场”即“涤荡”,“十月涤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
(81)朋酒:两樽酒。这句连下句是说年终燕乐。
(82)跻(jī):登。
(83)公堂:或指公共场所,不一定是国君的朝堂。
(84)称:举。
(85)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86)万:大。
(87)无疆:无穷。
【诗歌赏析】
《七月》是中国最早的农事诗。“豳”在今天陕西省北部旬邑一带,这个地方曾经发现过周人克商、建立王朝之前的先周遗址。
这首诗主要讲了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先民们非常准确地按照大自然的节奏辛勤地劳作,展现的是一个淳朴的、五彩缤纷的农耕世界。
诗中不单叙述了依照季节而行的耕作、养蚕、纺织、打猎,还表达了一系列的生活感受,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刚健有为的精神。这首诗展现了我们民族文化根部的勃勃生机,体现出人在天地间生存之大韵律,有着一种大格局的天地之美。
这首诗比较长,一共有八章。由层次而言,此诗先述衣,后述食,先讲女工,后讲男力,先由春秋,后由冬结,可谓如剥竹剔骨,有层有次。从章节而言,第一章和第二章所叙衣食各有侧重,其落点都以情趣。第三章、第四章则为侧面描写,借农人习性显季节变化,带出男耕女织之行事,可谓别具一格;第五章、第六章又转换角度,由夏及冬,侧重写收获之乐,秋冬之节,既未脱离衣食,又能增添新彩,由叙事而入生活,由勤劳而入享乐,章法显明,节奏有致。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同时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
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
农历的七月,相当于阳历的八九月,在北方,天气开始凉爽了。“流火”并不是形容七月份的骄阳似火,“流火”是指火星,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二颗星,又称星宿二或大火星。古人拿大火星作为判断时令的参照物,根据早晨或傍晚东方苍龙七宿在天上的位置来做出判断。到了七月,东方苍龙最亮的那颗星开始偏西,不在正南方了,这叫流火。
所以,“七月流火”说的是寒暑之际,夏天马上过去,天气就要转寒。“九月授衣”,这里的“九月”,就是指今天所说的阳历十月、十一月之间,开始给农夫发放衣服,准备过冬。“授衣”这个词非常古老,在远古时期种地不容易,一两个人、几个人办不了,怎么办?大家要联合起来,比如两个人使一个耕具,这样的话要以家族或者宗族为单位组织生产,在一个大家族里边统一发放粮食和衣服。而到了西周后期,人们就开始一家一伍地过日子了,经济也是以五口之家、六口之家、八口之家等有父亲有母亲的核心家庭为单位了,这种家庭经济独立核算,不用别人授给他衣服,可以自己生产。
《七月》从寒暑之际写起,所以不是流水账。流水账应该从一月说起,诗不是那样。开头就说马上天要冷了,意思是在天暖和的时候要抓紧生产粮食和布匹。否则九月以后的日子就非常难过了。
第二章首句“七月流火,八月授衣”,是把前一章的句子拿过来,重章叠调的歌唱方式。“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情调逐渐昂扬,色调更加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意味着春天来了。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伤悲是因为该跟公子一块走了。公子有可能是女公子,身份比较低微的人要随女公子出嫁。还有一种解释,这个公子就是男的,这是一个嫁娶的季节。
诗的第二章以非常奢华的笔调,写了春天女孩子的一段伤心事,如诗如画。清代方玉润说这是一幅采桑图,钱锺书先生说这是伤春之词的祖先。它确实格调明朗又见妩媚。
第三章,“七月流火,八月萑苇”,是说该割苇子了。割苇是很辛苦的,苇根很硬、很乱,很容易把脚扎伤。下边接得很灵活,不说八月怎么样,而说蚕月,蚕月就是今天的三月。夏历三月正是养蚕的时候。诗的作者,对农事生活烂熟于心,用词非常简洁、准确。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几个动作是连贯的,自有一种韵律在其中。这里写了一个劳作的环节,就是修理桑树。到了七月伯劳鸟就来了,这是物候现象。古人根据一些花草的开花和一些禽鸟、动物的来去判断时令,伯劳鸟叫了之后八月就该“载绩”,“载绩”就是纺织。“载玄载黄,我朱孔阳”是说我们纺织的丝绸,有发红的,有发黄的,颜色非常灿烂、耀眼。劳作,创造了色彩,也创造了美。这些绸料一般人穿不起,是为贵公子做衣裳的。
第四章,“四月秀葽”,四月苦菜开花了。“五月鸣蜩”,知了开始叫了。“八月其获”,八月就要收获了,“十月陨箨”,“陨箨”就是万物纷披,叶子黄了,开始陨落。古人观察得很准确。“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
“于貉”就是打猎,“为公子裘”,就是为那些贵重人物做裘皮大衣。“二之日其同”,“二之日”大家聚合起来。“载缵武功”,“缵”就是继续,继续练武。古人驾着战车去打猎,谁的成果多,就选谁做中军主帅,这就是练武,所以打猎称为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私”就是个人,“豵”是小野猪,“豜”就是大野猪。小野猪私人留下,大野猪献给公家。
第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写蟋蟀七月在野外,八月在屋檐下,九月在窗户,十月就入我床下了。古人根据昆虫的活动判断时令,将其当作一种生活的光景。因为外边天冷了,所以蟋蟀也跟着人进屋了。于是初冬的时候,蟋蟀在床底下窸窸窣窣地叫。
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这里,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几句没有一个“寒”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人了。《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就是说把房屋顶上、屋墙里的缝子堵起来熏老鼠。“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这就是感慨:我们这一家子已经到了十一月,马上就要“改岁”,又要进入新的一年了。“穹窒熏鼠”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第六、七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光是粮食不够迟的,还要有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才不至于挨饿。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说我们吃的是苦菜,烧的是樗柴,是臭椿。生活非常艰苦。
第七章写收获。“九月筑场圃”,就是修打谷场。打谷场是要把地耕了,然后拿水泡了,拿碌碡压了,压的时候还要放上一些麦秸子,让它平整、结实,然后用来打谷。这种地方种不了别的作物了,所以打完谷以后再拿水泡,翻耕了以后种菜,叫场圃。九月修场圃,十月禾稼就要上场了,即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用八个名词垛在一起,表示丰饶。丰收了,“嗟我农夫”,感叹我的农夫。“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我稼既同”,收获已经完了,我们还要执宫功。“执宫功”就是修建公共建筑,于是“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白天打茅草,晚上编草绳子,“亟”就是指急忙,“乘”,登上屋顶,修房屋,因为又要离开住处到草庐里生活、种百谷了。
最后一章,“二之日凿冰冲冲”,“二之日”就是最冷的时候,“冲冲”是象声词,凿冰的声音。凿冰然后藏起来,“三之日纳于凌阴”,就是把冰放到凌阴里,“凌阴”就是藏冰的地窖。古代政府和豪富人家冬日藏冰,夏日消暑。“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蚤”就是较早的时候。开冰之后要杀一只小羔羊,割点韭菜祭祀。
在这首诗里,祭祀只是一年里的小小环节,它已经退到生活的节日里去了。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只要是古代的人能够把握的地方,比如耕种,他们就不会怪力乱神,不会整天去祈祷鬼神。宗教祭祀、祈祷往往在他们没有把握的地方。
到了《诗经》写作的时代,中国农业有了五六千年的历史,人们对如何耕种、什么时候耕种,都有把握了。所以讲起农事来,《诗经》里的祈祷和祭祀,与其说是一种祈求,倒不如说是一种节日典礼,一种凝聚人们劳作干劲的活动。
《七月》全诗大体是按着时间顺序走的,可是经常会出现跳跃,此处说完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接着就是九月,“九月肃霜”,肃霜就是“肃爽”,形容深秋清爽的感受。“十月涤场”,“涤”就是洗涤,十月,打谷场不用了,要打扫干净。对此王国维还有另一种解释,他说涤场就是涤荡,因为场、荡古音相近,涤荡说的是东风涤荡、吹拂万物。这个时候也彻底地农闲了。
“朋酒斯飨”,“朋酒”就是双酒,古代大概也有这种习俗,好事成双,两个酒杯一起。“斯飨”,喝酒的宴会叫“飨”。就是这个时候要准备好酒。然后“曰杀羔羊”,开始杀羔羊准备年终大祭。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跻”就是跻身、置身。“兕觥”是酒器,一种弯曲似牛角的酒杯。人们登上公堂高举兕觥,大家互相高喊祝贺万寿无疆。这里的祝语万寿无疆不是给帝王的,是大家互相之间赞颂生活,祝福美好的生活永远延续下去。
诗人用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跟诗开始“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沉重发问形成对比。本诗最终以一种欢呼昂扬的格调结束,前后呼应,显示了先民对生活的自信。
【反思探讨】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
这首诗的时间词特别多,88句诗、45个以上的时间词构成一个时间环,这就是大自然。
一方面,诗里很少有自然景物的描写,只是不断地提到如斯螽动股、莎鸡振羽之类的物候现象、自然光景,而且点到为止。另一方面,对人事的劳动,如八月其获、一之日于貉等,只是多多地列举,对于每项具体的劳作并不细写,还是点到为止。
两方面都节省笔墨,是为了强调一种节奏,人踩着大自然的节律去劳作,间不容发,整首诗的格调就好像踏着快节奏的步伐,嘣嚓嚓嘣嚓嚓地跳舞,有一种大韵律。这就是诗的大美,人在大自然之中靠着劳作在起舞,“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另外,这首诗物象纷披、明丽绚烂,时光流转五光十色、色彩斑斓,劳作这种艰辛已经不在话下,人们步伐非常稳健地在劳作,充满了自信、踏实、坚实之感,这就是中国人在农耕中所显示的品质,应了《周易》里边那句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诗歌风格刚健、质朴、清新,感慨生活是艰辛的,但同时也是美好的。所以最后写到酒宴的狂欢,生活也是值得庆祝的。整首诗有一种无限丰厚的意韵,是《诗经》的农事诗中水准最高的经典之作。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依《史记》所载,周先人后稷弃曾任农官,受封于邰tái。此后因弃子不窖失官,周人便流窜于戎狄之间,一直到周人的另一位先人公刘之时。
公刘重振先祖后稷事业,周人才在岐山一带站稳脚,在豳地“立国”。到周太王(文王之祖父)时又迁至岐山之南。文王继位后,励精图治,含辛茹苦,将周经营成一方大国,还几乎丧命于纣王之手。豳风也可见早期周人的民风之俗。
当时周人还处于原始公社的情状,土地制度近于井田之制,劳作时集体共耕,场面壮观。而男女老幼各依其力、各守其职,都全力以赴地劳作。当然,除了辛勤劳作获取衣食,当时的人也有多种娱乐。秋后打猎便是一项乐事,也兼有习武练兵的性质。而在秋熟过后,直至正月里,会有祭神祭祖、庆祝丰登的节日。每当这种节庆之日,大家齐聚一堂,不分男女,只分尊贵老幼,共饮美酒,共享狂欢。这是一种长年劳作后的谢神敬天与自我庆祝。
到了春天,还有载歌载舞的天作之合。这一切都显示出自然质朴、勤劳自食的人生态度,此种精神,便是人类初生时便有的美好品质。
方玉润引王氏云:“仰观星露霜日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供祭祀也时,共宴饗以简。” 可谓简洁到位。
参考资料:
《讲给大家的〈诗经〉》,李山,东方出版社,2019年1月
《大家小书 闲坐说诗经(精)》,金性尧,北京出版社,2016年1月
《诗无邪:十五国风》,王晓明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