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军机
雍正七年,再战西北,缺少了年羹尧的密折,更缺少了年羹尧般的心腹肱骨,雍正设立了军机房,选了一批谨慎缜密的臣子入职,用以处理紧急军务,同时辅佐政务,自此,军机设立,一直到清末,军机处成了整个朝廷最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关。
军机处紧挨养心殿,便于皇帝召唤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能成为军机大臣,必须得是皇帝的心腹之人。看看历任的军机大臣的名录,个个都具备了此前提条件。
首任军机大臣是鄂尔泰与张廷玉。鄂尔泰,镶蓝旗,起步于雍正身边的侍卫,深得雍正的信任,他本人也极力拥护雍正的统治。雍正皇帝比较迷信,凡事都喜欢搞点寓意,鄂尔泰投其所好,将属地的祥瑞之相夸张上报,某年万寿节,云贵出现五彩祥云,鄂尔泰立即奏报五色卿云,光灿捧日,适时,正是曾静投书案不久,民间舆情普遍有雍正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而卿云则是天子孝的表现,鄂尔泰上报卿云,直接盛赞皇帝大孝格天,引来雍正大喜。其后,鄂尔泰力主改土归流,改革陋习,是雍正朝的中流砥柱。
鄂尔泰履职西南,开辟茶马古道,是普洱茶问世的大功臣张廷玉,桐城人,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死后配享太庙的汉臣,足见其历史地位。康熙年入仕,即得重用,历经康雍乾三朝元老,将整个朝廷打理井井有条,清朝中前期的吏治改革、安定流民、宽限赋税,皆出自其手。二人之后,著名的军机大臣还有胤祥、和珅、奕(鬼子六)、桂良、李棠阶、李鸿藻、左宗棠、翁同龢、潘祖荫、荣禄、张之洞、徐世昌、载沣、袁世凯等等,个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人。
名人归名人,可后人着实想不到,军机处、军机大臣,乃是虚位虚职,在组织机构形式上,始终是一个虚拟组织,或者说是一个临时机构,类似于我们今天很多非水利单位的防汛领导工作小组。军机处无论在办公场所,还是人员设置上,始终没有正式的规定,军机大臣,只是兼任,其他并无品级和俸禄的说法。也就是说,作为军机大臣,既可以是个一品宰相兼任,也可以由普通秀才担任。军机处、军机大臣,完全由皇帝一人指挥,是皇权统治的工具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全部由皇帝一人决断,军机处、军机大臣由不是正式编制,岂不是任人(皇帝)宰割?事实也确实如此。光绪年间,专政的慈禧太后与顾命大臣们(主要是奕为首的洋务派)矛盾日益加深,于是借中法战争战局不利的由头,慈溪发动了宫廷政变,将奕为首的全部军机处大臣,一撸到底,罢黜闲置。当年是甲申年,这个历史事件就是著名的甲申易枢。
慈禧在位发动过三次政变,另两次分别在辛酉年和戊戌年所以,是三五机构谜一般的存在,还是成为一人之下的权力核心,终究是由那一人说了算。不可否认的是,能够从雍正七年一直维系到清廷终结,军机处所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行政效率高、机构成本低,机构人员进退自如,皇权得到最大强化,都是军机处赖以生存的命门所在。历史上控制皇权的很多因素,诸如外戚、宦官问题,皆由军机处的设立一一化解,皇帝将权力分解、虚化,内阁与军机,一个有名无实,一个有实无名,一个动口不动手,一个动手不动口,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历史对军机处的评价也很中肯: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
本周三一个会议当中,利用些碎片事件,读了一篇写黄仁宇的公号文章。其中有两段内容摘录一下,留作纪念,值得我们无聊之时玩味。
黄仁宇先生18岁考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弃笔从戎,从军报国,又报读了中央军校,毕业后陆军服役,参加过印度远征军,在缅北战事中负过伤、立过功。34岁后,赴美留学,以高龄重拾历史文献,著书立作。2000年1月8日黄仁宇在美国去看电影时心脏病发辞世,结束了他多彩多姿阅历丰富的人生。当天他们夫妇离开在纽约的寓所去电影院时,黄仁宇含笑对格尔说:“老年人身上有这么多的病痛,最好是抛弃躯壳,离开尘世。”随后格尔开车沿赫逊河岸转折,黄仁宇继续讨论身后事。他曾幸福又感慨地说:“我一生经历过中外各阶层的生活,不论是治世乱世,无所不闻,无所不见。现在我个人要做的事都已做了,可一死而无憾也。”一言蔽之,令我等世间俗人,终日惶惶,无颜以对。
黄仁宇写万历十五年有褒有贬,但值得一读另有一段,世人皆知,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脍炙人口,他以个人人生经历(国民党的下级军官亲身经历对日抗战而体会到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的问题,以及在美国生活多年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与反思)对照历史记载,发展出一套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的解读。不拘泥于现代论文的写作格式,以较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历史似小说般的呈现,故较能吸引广大的阅读群。
他在《万历十五年》的“自序”中老早已提道,“《明实录》全书133册,外加29册附录,又无索引可资利用,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在教书之余每周阅读一册,以两年半时间,阅读完整部《明实录》,并做笔记。可见其功夫之扎实”。读过《万历十五年》的人都会对他描述万历皇帝的地下宫殿的情景留下深刻印象,因为犹如亲临现场的报道,出神入化,精彩之至。黄仁宇在向他人说起这件事时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不要告诉别人,我从来没去过定陵。’说完,表情中有点抱歉,又有点得意。”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作为立志写作的师傅,这种思路值得借鉴。
零八年去过定陵,可惜当时没有读过万历十五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