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确实有很多伟大的作家,他们写出了众多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打破时间的界元,跨越空间的障碍,即使历经百年也依然光彩夺目。
下面这5本书,无论打开哪个平台,都是被吹上天。
不管看没看过,看没看懂,先一顿猛吹,恨不能把今生掌握的所有极限词都用上。
难道这几本书真的有这么厉害?
年过三十的我,想好好聊一聊。
《在细雨中呼喊》
感受: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就读不下去了。
这是第一本我真切感受到文字力量的书。
对我来说,就像是突然开窍了,灵光乍现。
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时刻,很多人一辈子都遇不到一本能令其心灵震颤,深陷其中到每每想起这本书就难以控制情绪,然后最终被治愈被安抚。
我很荣幸,遇到了这本《在细雨中呼喊》。
如果你遇到了三本以上,那么恭喜你,你大概率是非常有成为作家的潜质的。
我到现在也忘不了那个无聊到太阳都不温不热的下午。
当然在此之前我已经读了好几天了,我的阅读速度比较慢。
当我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才感觉到我的身体在抖动,脸上的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滑下来了。
真的是掩面痛哭。
被理解,被当面撕开我性格中的孤独和懦弱,突然被告知有人和我是一样的,我感同身受。
你知道心理上的疾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治愈的吗?
就是被承认的那一刻,病就已经好了一大半了。
无论是什么样扭曲的心理状态,只要被诚恳地承认,就不会真的发展成变态。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伟大的作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原因。
举个例子,比如亨利·米勒,比如他的《南北回归线》。
一度被认为是淫书,但至今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从黑暗的精神世界中拯救。
《呐喊》
感受:多次入读失败,不如不读。
鲁迅先生固然是伟大的。
余华曾说,谁能和鲁迅比啊?鲁迅是海归派,我TM是赤脚医生。
作为近现代中国作家的天花板而存在的男人。
我真诚地奉劝各位,不到三十别想着读懂鲁迅哈,就算过了三十也不一定能读懂。
如果你身边有人年纪轻轻跟你说鲁迅的作品多好多好,你要警惕了,不是他吹牛就是人品有问题。
当然个别天赋异禀到超脱世俗之外的奇才单论。
我在32岁才领略到一点点鲁迅先生的伟大。
我知道我这辈子没日没夜地写,写断一百根钢笔也不可能写出鲁迅笔下的那些作品。
借用余华评价《孔乙己》的话说,
孔乙己的开头就是一个伟大的开头,三言两语就做到了很多作家无法企及的高度。
我无法像余华一样精准给出评价,但阅读的时候我需要不断地思考揣摩,然后从过往的30年阅历中一点点理解。
我是看客,我也是鲁迅笔下的人。
《悉达多》
感受:神经病!这TM到底说了个啥?
第一次读完《悉达多》,我有点恼怒地把书扔在一边。
不理解,看不明白黑塞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
后来,真正豁然开朗的时候是一个朋友为我解惑。
我开始理解黑塞试图展示的原来就是探索。
探索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相信不少人读完之后都有一个疑惑,悉达多最后到底明白了什么?
他抛弃与生俱来的世俗的幸福,去追寻证悟之道。
然后神经病一样朝着相反的方向,重新回归世俗。
变成了一个他曾经最厌弃最讨厌的人。
可为什么他又讨厌这一切?
原来殊途同归,悉达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所有内心的冲突都归于平静。
这种感受真切到,当你回头看向你曾经经历过的苦难、拧巴、恶心、迷茫,仍内心平静的时候,你就真的能理解黑塞了。
简单两个字——放下。
黑塞真牛!
《围城》
感受:这么稀松平常,家长里短的,别扭!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半个方鸿渐。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笔下生风,幽默而冷峻。
起初读《围城》,我记得是在大学的图书馆,当一个故事速读了一遍。
第二次再读,已经工作了好几年。
这才发现,《围城》就像一根铁鞭,时不时敲你两下,但又不重,时不时猛地一击,叫你当头棒喝。
你有没有那种体验,尴尬到脸发烫得用手一搓,就能掉下来不少皮屑。
这是我后来读第二遍,真实的感受。
怎么我成了方鸿渐?我成了那些小姐们?
这世间一切都是围城,有人拧巴地过日子,有人鸡飞狗跳地幸福着。
少一些虚伪多一些真诚。
《我的天才女友》
感受:女人之间的丑陋,也值得大写特写?
作为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我一度以为它写的不过是女人之间的那点勾心斗角,明面上相互忠诚,背地里各自下刀子。
难道只是嫉妒、虚荣、独占欲?
真的看明白的时候,又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突然有一天生活中的反思投射的竟然就是小说中的复杂。
对,就是复杂,不是简单的斗争,而是相互依靠,彼此汲取,却同时互不忠诚。
然而,作者并没有把这种复杂更加深度化,也没有夸张化,依然保持真实性。
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让大多数人觉得读起来舒服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你现在回想一下,你和身边的哪个人是这种复杂的关系。
人性不是一味的善,也不是一味的恶,而是善恶交错,时佛时魔。
-END-
集书由美(每天学习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