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家风,是每一个“想明白的人”刻不容缓的任务。
《道德经》开讲124天。
今天的原文是《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前两年与朋友在一起用餐,朋友说不喝酒。我说这是白酒。朋友说,白酒也是酒。我说白酒是白酒,不是酒。酒,指的是酒的形态;白酒,指的是酒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酒不是酒。
朋友还想辩解,我指着他身边的女朋友说,你的的女朋友不是朋友。在没有成为女朋友之前是朋友,现在是女朋友,在女朋友的基础上以后会成为你的妻子。女朋友不是朋友,白酒不是酒。喝吧!
明眼人知道我用了公孙龙“白马非马”的理论狡辩,当时酒桌好几个人都给我点赞,朋友委曲求全地开始喝酒,不知道女朋友多恨我。
经过反省认知,我的炫耀是一种傲慢。总想用语言来驳倒对方是在给自己挖坑,总有一天会自食其果。
如今就特别理解那种满腹经纶却咄咄逼人的人,如同拥有权力高高在上,具备财富气焰嚣张,都是不成熟。很像我家邻居的小孩跑过来兴奋地跟我说妈妈给他买了很好看的内裤,非要脱下裤子给我看一样。
老子曰: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大邦、小邦,是大诸侯国、小诸侯国的意思。我们在这里把它分解成大人物和小人物。以下,是主动放下身价去关怀、理解、尊敬和爱戴对方的意思。大意是,大人物对小人物谦卑、尊敬、主动关怀,就可以取得小人物的信任、依赖和追随;小人物对大人物服务、关心和忍让,就可以获得大人物的认可。
曾经约一个在国内极具知名度的大家演讲,还有2天就到日子了,那位大人物说没空,不来了。我说好几百人都在翘首以盼地等您,而且是很重要的活动,日子没法改,短时间内也无法找到替补,您为什么说不来就不来呢?
任我怎么说,他决定了不来就是不来。当时很气愤,后来思考应是我出了问题,可能是没明确课酬或我的诚信度被他质疑。事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先谈课酬而且以公函形式呈现,对于这位大人物也就没有啥怨气了,反倒让自己提升很多。想这应该就是老子的: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每一个见了世面、读了大学或出国留学的孩子对待父母都有或多或少地偏见,觉得父母落后、土气、流俗、不开化,便在语言上生硬父母,指责父母。实则,是自己心智飞扬,情感偏斜,被外来信息迷惑所致。父母一直落后、土气、流俗和不开化,我们也是在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的,没有理由埋怨,唯一可以做的只有两件事:1、认清父母缺点,我们替他改正。说是替他改正就是改正自己,他身上的缺点一定是我们固有的缺点。然后,不要再把这种缺点承袭给自己的孩子。2、耐心、愉悦、有方法地帮父母改正。若改正不了就耐心、愉悦、有方法地爱他们,孝敬他们。
这同样是: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而,对于儿女则应该: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怎么讲?
用心关爱他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用智慧关爱他们的学习、读书、放下手机。所谓用心,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需要什么,父母满足什么。当然不是溺爱、娇宠和奢侈。而是在正确的三观下引导和力行。至于智慧关注学习和读书,首先不是唠叨成性、赶尽杀绝,然后为其树立奋发的志气,建立自行约束的习惯。至于责令孩子放下手机,也有两条:1、父母先先下;2、建立“手机四不原则”的家规(手机不进卧室,不进厕所,不进书房,不上餐桌)。
让孩子喜欢、佩服和尊敬就是: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取,是心悦诚服,取悦于心。
大人物和小人物、老师与学生、领导和下属、父母与孩子都要彼此取悦于心才可以同心同德、风雨同舟。老子说: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或者父母以正确的爱取悦于儿女,或者儿女用善良、勇敢、智慧、积极、认真、笃行的方式取悦于父母,实际这就是孝敬。但有个要求:谁也不要勉强,不要为了取悦而取悦。
怎么讲?
取悦的目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共同进步,所以彼此要求,互励互勉。切记父母满足儿女不以努力学习、培育品格为目标的享受。不然是溺爱。
但更需注意,儿女孝敬父母,不是为了父母舒服,而是作为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就像吃饭是为了自己,美容是为了自己,洗澡是为了自己一样。父母与孩子都不可形式主义,敷衍凑合。老子曰: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兼畜人的意思是,不仅仅满足孩子的吃喝玩乐,不能像喂鸡扔把米、遛狗牵着绳、养猪拌饲料一样对付。入事人是说,孩子不应该谄媚与父母,但要真心地、和颜悦色地爱父母。
如此一来,家里面夫妻互爱、长幼互亲、和睦相处、快乐温馨。
最后老子最后给出了一个大国与小国、领导和下属、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儿女、丈夫和妻子、甚至朋友同朋友之间两全其美的法则: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啥意思?
谁强大,谁先让着弱者;谁钱多,谁先抢着结账;谁位高,谁就和蔼可亲;谁宽容,谁先让着对方。譬如儒家的父先慈,子后孝;夫先义,妻后贤;兄先友,弟后恭;君先惠,臣后忠;朋友之间吗,谁先诚信谁占便宜。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