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李世民,大家的印象无非都是圣君,兴盛繁荣,创造了一个大唐的盛世。但是历史中的李世民真的是一个圣君吗?他这一生的顾虑又在哪里呢?他又做过哪些正确和错误的选择呢?
在后现代画家的描绘中,李世民是温文尔雅而且富有才华的慈善面容,但是李世民却是一个典型的武夫,据当时人描述 李世民长得很有威严,大家都很害怕他。他出生在将门,家里世代为武官,而他的性格也比较开放,喜欢骑射和武,作战也很英勇。而他的身份则是李渊的次子,他的曾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和杨坚是亲戚,而他和宇文家族又是亲戚。家世十分显赫,再加上当时李世民比较有能力,在贵族圈里也混的风生水起。而小的时候,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给李世民看相,说李世民长大一定能济世安民,至此 他也就得名李世民。而当李渊来到太原,当太原留守之后,大隋的天下已经乱了起来,有一个将领拥兵十余万, 而李世民随他的父亲一块儿去讨伐,凭着自己在危险的形势下救出了他父亲和他自己。那么天下已经如此?李世民他们应该怎么办呢?是选择进忠,还是选择自己带领一支军队反叛呢?如果继续镇压,那么根本无法消灭干净,会损伤兵力,甚至可能会赔上自己的性命。如果选择按兵不动,那么中央会觉得你有二心,你不跟着大隋朝干了,那么可能会被换掉,甚至被杀。于是李世民父子想了一个好主意,他们在表面上镇压那些反叛势力,但是也仅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暗地里积攒自己的实力。他们把自己的家财散尽,来拉拢太原那个地方的豪杰以及有势力的人,从而增加势力,拉拢人心。过完了冬天,他们反叛的机会终于来了,杨广已经去到了江南,北方基本上在各个地方都有反叛势力。而此时有一件造反的事件却牵扯到了他,于是朝廷把他抓回了首都。而此时的李渊已经和李世民商量好通过什么信号就起兵反叛,不过还没有等李世民反叛,李渊就又被放了回来,眼看大隋的局势不可为,太原的人民拥立李渊为首领,他表面上给大隋政府报的是要镇压反叛军队,所以招了很多兵,但是实际上他用这些兵来帮助自己造反。于是他看准时机,趁机杀掉看管他的高官,正式宣布反叛。但是反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现在第一步要干的就是转移自己的阵营,因为太原这个地方太危险了,上面不远处就是突厥,而旁边又有很多反叛军队,所以需要换个地方发展 ,那么该上哪里呢?现在他们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就是到关中去,开阔又方便。而第二种选择就是到关东去,这里可攻可守,而且本来这个地方就是李渊的封地,所以有很多亲朋好友。而他最终选择了关东,可攻可守也比较方便。然后他又北联突厥,给突厥的可汗送了很多宝物,搞好了关系。然后直入关东。
经过一家人的不懈努力,他们仅仅几个月就入长安,而且势力很大。还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当杨广死后,李渊逼迫那个皇帝禅让,自己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唐。当他们建立这个政权之后,李世民主要干的就是对外的战争,比如说打地盘儿以及保卫自己的国土。而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主内,来治理国家的政务。而李世民在虎牢关一战一举歼灭了两个联合起来的强敌,他们都是起义军,回到大唐是相当的风光,凯旋的喜悦铺满了整个长安城,而且还受到了巨大的表扬,被封为天策上将。然后,李渊又命令了两个非常厉害的将军去攻打南方,基本上百战百胜,大唐基本上统一了。那么当统一了之后,应该如何治理呢?或者说先不说治理,应该如何分享这打下来的国土呢?其实在这里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列土分封,但是很明显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因为有前车之鉴,周朝就是因为这样的方法 所以才导致天下大乱的。当然还有第二种方法,那就是传承皇位,而这种方法又可以具体一些,第一种选择是传给李建成,但这个选择的弊端就是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而且李世民为大唐立下了这么多的功劳,却不传给他,那李世民又该怎么办呢?第一会引起不满。而第二就是李建成绝对不会允许他一个这么有势力的弟弟在他的皇位旁边,所以如果是这样,那么李世民的后果也不会很好。当然这样也并不是没有优势,这样的优势就是延续了前朝的传统,那么以后的政权和皇位的传承就会更加稳定,如果这样选择,打下了唐朝政权稳定的基础。而第二种选择就是把皇位传给次子李世民,这个选择的弊端就是在唐朝刚开国的时候,传统就已经打破了,那么后面唐朝的政权很可能不稳定。而在此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经开始各自积累自己的势力,在武德二年与李世民较好的一个大臣却被与李建成教好的一个大臣诬告,而被处死了,此时的李世民体会到了政治的险恶,我认为这和他后面事变的冷酷也有关系。而到了后来,他拉拢了很多谋士,李世民的战功也越来越大,但是后来他们的争斗也越来越多,但是因为支持李建成的人更多,比如说当朝的皇子以及很多朝臣,所以李世民渐渐处于了下风,但是他虽然处于风,现在的李世民还有仗可以打。
武德九年,李世民又可以去打仗了。可是李建成却推荐李元吉为帅,去打一个很大的战争。而且还要把李世民的兵力全部拨给李元吉,还要拿走李世民的兵权,而在这之前 李世民组建的文学馆也解散了。那么如果李建成的方法真的被李渊所采用,李世民的结果就是失败,既不能打仗了,还没有兵权了,又没有支持了 ,如果他再这样做以待毙,那么后果一定很惨烈。这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李世民该怎么办?其实他是有两种选择的,第一种选择就是反击,而第二种忍受。到了这个地步,李世民又有什么选择呢?所以当李世民打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先发制人。这就是在经历了权力斗争之后 他变成了以果决甚至冷酷的人。于是他发起了玄武门之变。玄武门是一个很重要的门,李建成和李元吉每次要去见皇上,都要从这个门走。也就是他首先买通了玄武门的守将,然后在玄武门周围埋伏了兵力,等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走过来,李世民就派出服兵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而当李渊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毫无办法,于是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当然这样的政变夺得权利,也就开启了唐朝传承皇位的动荡,后面有很多这样的事情。
可能会有很多人认为,兄弟相残非常的残忍 没有血性。但是,李世民也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果他现在不干这些事情,那么以后他的后果是什么样,李世民不知道,我就更不会知道,所以虽然说血肉相残是很残忍的事情,但是为了生存和权利也只好这样。
当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他召集群臣,反思隋炀帝的得失,因为和隋炀帝同样 李世民也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很怕在重蹈隋朝那样的覆辙,于是李世民的一生都在拿自己和隋炀帝做比较。隋炀帝干了那么多的工业,那么他的问题在哪里呢?却会把大隋王朝搞到灭亡?首先从关陇集团的角度,也就是从贵族和将领的角度,也就是李世民原来处在的这个阶层,李世民再清楚不过这些人的想法,隋炀帝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并没有再把他们作为国家的主要权利。并且把权力中心转移了,这也就引起了不满。而在老百姓的角度,他大量修建工业 搞得老百姓无法生存,民不聊生,所以也就导致了内部的起义,这一点,李世民也认识到了,于是虽然李世民是一个很有能力,很想搞工业的人,但是为了大唐王朝的稳定,为了老百姓能幸福的生活,于是他决定在他在位的这段时间 让老百姓们好好休养,让人口和经济有一系列的恢复 。那么,李世民该如何与这些关陇集团相处呢?现在这些关陇集团的权利依旧很大,李世民也无法一直看着这些人拥有着这些大权,他现在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迁都,这样可以几乎剥夺那些人的大部分权利。但是这种方法未免太过于极端,很可能会导致跟隋炀帝一样的后果。而且耗费太大,也会引起老百姓的不满。所以这种方法是不妥的。当然还有第二种方法,那就通过科举来让更多的人进入朝廷,这样自然就可以打击这些关陇集团的权利。所以李世民选了第二种方法。而且李世民还配套的使用了三省六部制,把他们的权利都分散,到各个州县管辖。
而现在,在朝廷中有很多官员都说,隋末大乱,是因为民风的不纯正,所以导致老百姓们见到贵族就杀掉,对这些官员恨之入骨。所以应该采用更多的酷刑,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隋末统治的过于昏庸,让老百姓们都活不下去了,才会对统治阶层这样恨之入骨。这并不单单是老百姓的问题,而是因为统治阶层没有做好 才会导致老百姓这样,但是很明显 这些官员并没有认识到他们的错误。君与民相处是一种平衡, 只要让老百姓们的生活安定,安居乐业下来,他们就自然不会造反, 会爱戴你,是啊,对于老百姓来说,不管谁做皇帝,只要让自己过的好不就行了吗?反正他们无法当上皇帝,自然也不会想到底谁会当皇帝或者卷入权力战斗中,只要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心满意足。
正是因为李世民分析出了这一点,他才克制了自己的雄才大略来修养生息。而李世民也总结出了他的治国方策,以百姓为主。
那么李世民克制自己真的容易吗?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李世民本身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自然就不甘心这样。所以虽然内部刻着自己不容易,但是可以让外部的大臣来劝。所以他就扩大了进言大臣的权利,比如说李世民时代的魏征。减少独断专行所带来的不利。而唐太宗又启用了起居郎这一职,这个职位是干什么的呢?其实他就是记录皇上的一言一行的,皇上不管是吃饭 睡觉还是说的任何话,他都会记下来,也就是说这样李世民就会多了一个监督。
但是此种模式真的能长久吗?其实想一想也是不能的。因为这些官员的根本权利是皇上给的,这些权利根本无法与皇权抗争,当皇帝想收回这些权利 是仅仅只是一道诏书。只要李世民一转变思想,或者不认为自己应该克制自己了,那么这些官员就根本没有能力来劝皇上了,这种模式的结果注定是会崩盘的,一个皇帝,哪怕是一个圣君,也无法一直克制自己,被撤掉只是迟早的事情。说到底,如果李世民真的想要找一个外部的力量来监督或者劝自己,那么他需要一个跟他平等的权利,无法互相牵制,这种模式也能长久。
果真这个模式并没有久,随着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安定,李世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雄才大略了,而此时魏征也已死去。他开始大幅度征兵征税,准备干一番事业。表现他思想转变的最明显的事情就是后来他把魏征的墓碑给推倒了。而李世民除了征兵征税,他还变得越来越奢靡,全部忘了 原来自己要约束的自己。还招纳了很多美女,比如武则天也是此时进的宫。
那么当李世民继位后,他对突厥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有一种不可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防守,但是很明显这种方法耗费的人力和资源太多。他这个时候还有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征讨突厥,而另一种选择就是和谈。而他则结合了这两种选择,在刚开始大唐还不强大的时候,他选择和谈,然后等国力恢复之后,一仗大胜。但是当打胜仗之后 ,他该怎样安置这些胡人呢?李世民的处置方法就是把他们安置在境外,但是还是让他们自己管辖,顺用他们的风俗。将他们的土地都分为不同的督府,汉人分进去一些,他们的本族人民也分进去一些。让他们自己的人管辖自己的人,然后为了让那些首领们臣服于大唐,李世民还把他们叫来交流,大家都信服了。而当时的长安则是世界的大都会,做到了真正的民族大融合。
可是由于胡人越来越多,所以最后还是不能避免的开始的民族对立,胡人因为有了太多的权利 ,所以也干扰到唐朝的经济发展。比如说到了李隆基那个时候的安禄山,就在大唐有很重大的权利。
这就是李世民的一生,那么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李世民到底是一个圣君吗?其实我心里一直遵照着一个原则,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他并不能完全算是一个圣君,首先如果单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说他好的方面,他让大唐的经济达到了一个顶峰,而且也很好的民族交融,还让老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大唐逐渐回到正轨。这难道不算圣君吗?但是如果从坏的方面讲,他并没有做什么伟大的工业,也仅仅只是让老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如果真的要对比那些工业,那么李世民确实什么都没做。不过在我看来,其实工业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一个王朝他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更加好,不管有没有让老百姓更加便捷,这都是最基本的因素。做工业确实可以让老百姓过的更加方便便捷,但是这能解决老百姓根本上过的好不好的问题吗?很明显是不能的。而李世民已经达到了让老百姓过得很好的这个程度,难道这样的皇帝还不算有意义吗?然后我们再拿李世民和隋炀帝对比,隋炀帝确实做了很多的工业,但是他也确实让老百姓没有办法过上好日子,那么这就是连基本都没有做好,所以在这方面他是远远比不过李世民的。再说工业的面,他建的工业确实比李世民更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想我们现在应该重新定义一下圣君的标准,到底是工业建的更多 ,好像看似成就更多。还是,让老百姓安定更重要。在我看来毋庸置疑是二者。所以在我看来,虽然李世民在后期执政的时候,有些奢靡,还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但是这比起他前面做出的贡献来讲,确实不算什么大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