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
老山羊聊《金刚经》(1至5品)

老山羊聊《金刚经》(1至5品)

作者: 友聊 | 来源:发表于2016-09-30 06:28 被阅读274次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经》

    金刚经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老山羊:其实这个因缘也挺好的。我觉得金刚经是释迦牟尼佛,这整个大波罗经里编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吧!在中国是特别的流行。这个千百年来学金刚经的人,真的说,可以说是无量无边,不可计数了,而且从中受益的也不可计数了。中国的禅宗,到了五祖六祖这里,就是以金刚经为主了。以前是楞伽经,到了五祖那里就是金刚经。六祖就是听闻金刚经而悟道的。

    金刚经的第一品啊,这个法会因由分第一,这个,我读到这一段,都是比较感动的。金刚经的和其他经典有一些不一样,就是开头就不一样,许多经的开头,佛陀讲法,那都是报了很多菩萨的名号。有哪些菩萨在听啊,大菩萨这些名字要报好长一段,然后,佛陀是如何的伟大,那在空中放光,大地震动等等等等,那这些呢?就是这些经典啊,我读到这个地方,总归会觉得有点,好像有点夸大。

    但是金刚经就不一样。金刚经一开始大家可以看到,佛陀和他的弟子是一模一样的,是完全平等的,就是佛陀每天过的生活,日常的生活,那,寥寥数语,表达得非常清晰。

    这个我就是想到这里就提一下。

    这个才叫人间佛教。真正的人间佛教就是这样的,佛陀不是从天上来的,佛陀他产生于人间,所以叫佛在人间。佛在人间成佛的,所以,就是因为这一个,给了我们众生极大的信心,也就是说,佛陀能做到的,我们众生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个就是说啊,这个,人间佛教的真正的含义,佛出人间嘛! 然后佛在人间成佛,他不是在天上成佛的,也不在其他地方成佛的。释迦牟尼佛,这个人,历史上是有的,这个都可以考证得到的。

    所以佛陀能成功,它跟我们人是一样的,他也有五蕴六尘,他也生病,他也有七情六欲。他这个悟道之前是怎么样?悟道之后是怎么样?所以,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所以第一段虽然很简单,但是它的意义很深远。

    因为佛陀也是一个出家众,他也是一个比丘。比丘,就是出家男众。比丘的意思,以前就叫乞食,食物的食,就是去托钵。乞食啊,乞食就是叫要饭,但是他这个乞食,是什么,叫次第乞已,它是有次第的。以前的乞食,都有规定,每天早上要去乞食,那乞食的目的,也有它的很深的含义,因为当时的出家人,他们生活在森林当中,在印度,天气非常炎热,他们都生活在一棵树下。

    然后也不可能做饭,他们是一日中一食,所以每天只吃一顿,那这一顿就是要托了一个钵,你要去啊,去挨家挨户地去乞食,这个挨家挨户他是次第的,有次第的,比如说以前规定啊,你要饭可以七户人家,第一户给你,ok,他不给你可以第二户,再不给你第三户,一直到第七户人家,再不给你,那你今天就得饿肚子。所以他不能挑选,我说这一家,比如说春燕家的食物好吃,我就天天盯着她,不可以!

    然后,这个菩提家的饭菜不好,我就躲开她,也不可以。次第就是一家一家挨下去。轮到什么吃什么,给你什么就是什么,所以,这个就是让你没有分别心,你不要去挑,你不能去找那些跟你关系好的,或者我对你好的,统统不可以的。

    金刚经的这个开经偈,很多经典都有开经偈。这个开经偈呀,是唐代的武则天写的,所以武则天也很了不起,她对佛教的贡献还是挺大,对出家人非常尊重。嗯,她自己应该在修行上,到了后面也应该算是有一点成就的。她死了以后的那块墓碑,无字碑,一个字都没有,说明她还是,哦,真的是蛮有智慧的,这个开经偈是每一个经典前面,大家都要念的。

    那这个地方呢就叫祇(qi奇)树给(ji给)孤独园,这是讲金刚经的这样一个地方。

    其实这个开经偈写得真的是非常好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实际上,我们学习任何一部经典,最终要落实到,要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是要把经文的意思搞明白,然后依着经文的意思,落实到行动,这叫依教奉行,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说我每天念金刚经,念几遍,念一遍四十分钟,我每天念十遍,四百分钟,功德很大,不是这样的。所以,最终落实到,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见闻得受持——你见到金刚经,听闻到金刚经,最终要有受用,要奉持。受持一个就是受用,这个经文的意思、意义,对你有无上的受用,然后有了受用以后,你就要依教奉行、要奉持它,然后,为人演说,然后再去广泛地去传播,这个才是真正,你学经典、学金刚经的意义。

    如是我闻,这个是每一部佛经开头的。每一部佛经,几乎啊,除了心经以外,这个,当然,这个心经有很多版本,有的版本也有如是我闻的。这个如是我闻,这个我,就是阿难尊者,就是佛陀灭度以后,这个经典啊,第一次集结就是五百阿罗汉,这五百个阿罗汉里边,因为阿难是佛陀的侍者,而且他的记忆力最好,他能够过目不忘,佛陀讲过以后他也不忘,所以所有的经典由他来念诵,念诵完了以后,大家认可,没问题ok,表决通过,可以一票否决,所有人通过,那这个经典就记录下来,所以如是我闻,那个我,就是阿难尊者。

    如是——就是这个经典是这么说的,佛陀是这么说的;我闻——就是我亲耳听到的,那个就是一种受记。一时——佛教的经典里面都用一时的——它不用某一个时,不能说某年某月某日,从来没这么讲过,因为这个已经无法考证了,都用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聚。舍卫国是印度、古印度,这个古印度有十六个国家,舍卫国是其中一个国家的首都,啊,那个地方非常热闹,商业也非常发达,也有很多人在那边学习。而且当时的婆罗门教、耆那教在那个地方也都很盛行的,佛陀在舍卫国传教有二十多年,所以这个地方经常在佛经里面出现。

    祇树给孤独园是一个地方,啊,那么这个不读gei是读ji,啊,那祇树,祇树,这个,啊,就叫那个祇园,啊,这个,或者叫祇园精舍。它是舍卫国的,有一个叫波斯匿王,这个也在佛经里经常提到的。波斯匿王有一个儿子,他的太子,叫祇陀,这个园子啊,这个,是他自己的私人的一个园子,后来呢被给孤独长者看到了,给孤独,啊,给孤独是一个人的名字,啊,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个长者呢,他乐善好施,然后看到佛陀以后,就对佛生起了无上的信心。

    你想布施一个园子,给佛陀,然后就看中了这个祇园精舍,啊,就是祇树,波斯匿王太子的那个林园,那个太子,他更有钱,那他也不卖,他想刁难他,他说你要这个园子可以啊,你用黄金把我的地铺满了,我就卖给你,后来那个,即孤独长者真的做到了。他把黄金把这个地全铺满,然后这个把祇树,把这个太子给惊到了,把他吓坏了,然后他知道他发性这么大,他说那可以,那这个地是你的,这里边的树是我的,我们统统供养给佛陀。

    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我就不展开了,那千二百五十人,那就是,常随佛陀听法的就1250个人。那这1250人怎么组成的我就不展开说了。

    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迄,洗足已,敷座而坐。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这个食时就是,他吃饭的时候,应该是吃正餐嘛,叫正食,正食之食,就是日中饭时,佛教那个时候规定就是过午不食,就是过了中午以后,就不能再吃饭了,所以呢,他,食时,专门有吃饭的时间。著衣持钵啊,穿的这个大衣,这个大衣其实就是一种袈裟,袒露右肩的这么一个衣服,持这个钵,钵就是,比较大的,他一天的饭菜都在放在里面啊。

    你看,这就是一个完全是跟其他佛弟子一样的,这么一个出家众,释迦牟尼佛跟他们完全一样吃完饭,还要把衣钵都收好,洗好,然后还要洗脚,因为他们都是赤脚的,而在森林中走路都是赤脚的,到现在还是这样,然后敷座而坐,坐下来,然后,这个须菩提开始要提问了。

    这就是第一段,金刚经的第一段,我每次读到这段都蛮感动,这是佛陀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的出家众的一天的这种平凡的生活。他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人,但是在这平凡当中,他发现了——真理,所以他有无上的智慧,所以通过佛陀的嘴,然后讲出来。当然了,这部经典是靠须菩提来祈请的,也就是没有须菩提就没有金刚经,佛陀很多经典都是,他的弟子,这个,请求佛陀讲法,那么须菩提长老在佛陀的弟子当中也非常重要的,他是解空第一,也就是说他对空义的理解是最深刻的这么一个弟子。

    嗯,那很好,啊,我就想到哪里随便说到哪里。这个,从今天开始,由心念菩提带领我们一起,每天念一小段,念一品,一共32品。一小段金刚经,一个月可以念完,非常好,随喜这个功德。

    以下这段花絮可以忽略:

    (群主啊,你不要给我任务啊,我是看到今天听到这么讲啊,我就,随口讲一下,我也没有准备。嗯,金刚经不好讲的,金刚经很难的,因为,到后面这种空义的部分,要把金刚经讲透讲好,我的功力也达不到的。金刚经如果要细讲的话,那时间长了,光这个经题——“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就这么几个字,就可以讲几个小时,甚至可以讲几天)

    金刚经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老山羊:

    再简单地说几句啊。时长老须菩提,这个时啊就是时机,就是这个时间因缘。他看到佛陀敷座而坐,吃饭吃好了,洗脚洗好了,衣钵也收好了,坐在那里入定。这个一般解释叫,佛陀开始打坐入定,那正在这个时候,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个就是就是表示对佛陀的尊重。白,这个就是下对上,表示恭敬而白佛言。稀有师尊,这个稀有啊,就是今天要问的这个问题啊,稀有难得。

    今天这个因缘,也是非常的稀有! 世尊,非常的稀有,在这个时间因缘当中,讲这个空性第一的这个金刚经。这个稀有的意思。世尊,稀有世尊。如来,那个如来和世尊的,这都是佛的一个名号,按照佛法来讲,佛有十个名号,叫世尊的比较多,也叫如来。那么这个如来的意思呢?其实叫如实道中来,或者如法相而来,或者叫如法相而说等等,那么这个解释起来稍微有点复杂,这个如啊。

    就说佛经里面叫如如不动,这个如,可以解释为如实。这个实就是实相,什么叫实相呢,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学佛干什么,修行干什么?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去修行,要干嘛?其实就是最后要通达这个实相,真正了解这个实相。实相就是真相。

    那么我们现在所有的众生,都没有见到实相。我们见到的都是幻相,我们见到的都是相。这个相呢在金刚经里面就叫幻象。凡所有相都是虚妄,通通都是虚幻,不真实。所以讲缘起性空嘛,缘起的相都是幻化的,都没有见到实相。如来都是如实而来,如法而来,如实相而来,所以这是佛的一个称号。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个,他就是须菩提赞叹佛陀啊。佛陀对诸菩萨都是善护念。这个护念,就是有摄受的意思。这个菩萨跟后面的菩萨还是有区别的。前面那个诸菩萨应该是跟着佛祖时间比较长,学的程度比较深的,那么佛陀对他们会有摄受,这种摄受就是有善巧的方便,善巧地摄受他,那么,这个善付嘱诸菩萨,这个诸菩萨可能是刚刚入门,道行还比较浅。

    那如来呢,对这些菩萨呢,就是有叮咛啊,嘱咐啊,关怀啊,等等。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里,他一般经典里面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佛弟子啊,发了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TA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跟我们世间讲的善还是有一点区别的,不一定就是说善恶的善,这个善要超越这个善恶的善,因为你发了这个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简单的翻译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这个你们可以百度啊,这个不多解释,因为这样解释下去就没完没了。那么发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说它等于发成佛的心,或者说发菩提心,这个意思是一样的。你发这个大心的人,真正发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要发成佛的,你要发菩提大愿,那这样的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那TA就叫善男子善女人。

    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这些菩萨,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那这句话,在经文里面就显得特别的重要,金刚经里面须菩提问的就是这两个问题: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应云何住?这是唐代的,唐代抄的佛经,比如说柳公权抄的佛经,叫作应云何住。后面清代以后呢叫云何应住。有些人在解释的时候认为这个差别很大。这个有差别,但也不至于很大。那么,其实须菩提在金刚经里面,主要要问佛陀的就这两个问题,佛陀回答的也围绕这两个问题,整个经文啊,主要是两个问题,就是我们众生的心,住在什么地方?然后,如何降伏众生烦恼的心。

    须菩提提了这两个问题,佛陀就表扬他,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就是佛陀表扬他,善哉善哉,你问得很好,问得很好。须菩提,就像你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今天好好地听,这个谛,谛就是如理啊。你今天好好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啊,所以佛陀说善男子善女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应该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很多人对如是这两个字的解释又有些分歧的。一般的解释呢?就是,后面因为经文还要继续嘛,还会有答案。如是,怎么个如是法,佛陀会说出来。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如是这两个字就代表一切了,佛陀说如是,把整个佛法都讲完了。这也是一种说法。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佛陀在第一品里边已经为大家示现了。佛陀,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乞食完了以后回来,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他是行住坐卧表达的,有一切都是如是的如是,他已经言传身教。

    那其实很简单,以前也有个故事说一个佛弟子啊,出家弟子,跟着他的师傅在山上学习。他师傅可能也比较有名,这三年学习完了以后,这个徒弟觉得我没有得到什么东西,师傅也没有教我啥,天天就是做这些杂活。扫地呀,洗碗啊,收拾东西呀,干农活等等等等。师傅没教他什么,他就觉得挺失望,然后他就要走了。那天他就跟他师傅去告别说,他要云游去了,他师傅就问他为什么要走,他就说我这三年啊,没学到什么。

    问师傅教了他什么。师傅说,我平时教你的就是吃饭啊,如何干活啊,就是这些,这个就是修行啊。那徒弟就搞不清了,他说这个,我平时没有出家,没有跟你,我也是这么学,跟着你也是这么学,那到底区别在哪里呢?

    那他师傅就说,除了吃饭,干农活,打打坐之外,还有一个佛法吗?就是说,难道除此之外,还有佛法吗?那个弟子啊也算是有慧根的,这么一说,他一下子就,脑子有点开窍了。弟子又问,既然每个人都是肚子饿了要吃饭,要种地,那为什么都成不了佛呢?老师这个时候就回答他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因为众生百般计较,百般思量。

    这就是,他老师其实就是在身教。他没有言传,但是用身教来教他。因为一般的人,他生活虽然也是这样,但是他在生活当中百般计较啊。吃饭要吃好的,今天吃这个,明天吃那个,烧的不好就不高兴了。吃的不好也不高兴了。今天要换花样,小孩子也是这样,大人也是这样,然后穿衣服,今天要换这个,明天要换那个。穿得这个不好不开心。干一切事情,他都要计较,都要思量,这个叫分别心,挑肥拣瘦就是这个样子。睡觉的时候要么这个床要么太大,要么太小,要么太软,要么太硬。

    作为一个修行人,作为一个禅者,他就是不计较,不思量,这个就是开悟的人跟众生最大的区别,所以什么叫平常心是道啊,这就叫平常心啊! 你一计较你就不平常了,你的心里面就起波澜了,所以这个就跟金刚经离得很远很远了。

    所以,修行当中须菩提提的这个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的重要。你的心如何安住?住在哪里?住,就是住在法相,住在实相上,叫不违法性。这个法性就是宇宙的真理法则,法跟法之间的必然性。什么叫必然性?这个法一定是这样的,只有明白通达这个法性,你才不会违背宇宙真理的法则。宇宙真理的法则是什么?就是缘起,住,是住在这个上面。降服是什么呢?降服就是离开邪道,就是离开不是实相的东西。

    住是不违法性,降服是不越毗尼。毗尼就是戒律。你违反了戒律,你就不能降服。所以这个跟戒也有关系,我们要注意金刚经全经最要点的东西,其实在这里已经开始慢慢揭示出来了。就是我们住是住于法相,住于实相。离是离开戏论。我们除了法相之外,一切都是戏论,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这个世间的一切法,都是戏论,为什么?基督教也讲啊,我们众生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不管你怎么思考,不管你这个人世间多么的聪明,有智慧,你思考的东西,你做的事情,通通是戏论,都是戏论。那戏论有什么用呢,没有用。所以金刚经啊,它的经义啊,是一步一步往下深入,就越讲就越深,就看这个经怎么个讲法。如果你浅显地讲一讲,字面上过一过,那也很简单。但是你一步一步往下走,那就是比较深。

    金刚经呢又是讲空义的。那么实相是什么,实相就等于是空相。因为真正实相的东西、真理的东西都是空性的,因为缘起性空。缘起的东西,他没有一样是实在的,因为他一直在迁流变化当中,一个东西永远是迁流变化,那这个东西它就是无常。无常他的本性是空,所以,我们住是住在哪里?住于空性,或者叫空相,或者叫实相,或者叫法相,或者叫法性,就是这样子。

    当然住于实相和离于戏论,这个是相依相缘的。什么叫相依相缘呢?就是说你没有住于实相的人,他不可能离开戏论。就是没有悟道的人,他还是在戏论当中,他不可能离开。真正离开戏论的人,他绝对了解实相,了解空相,了解空性。所以依于无住,和依于离相,实际上都是相依相缘的。

    金刚经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老山羊:

    第三品有点难的。这品很关键的,菩萨度了那么多众生,但是没有度一个众生,是吧?这个金刚经里面挺多这样的,比如说群主非群主是名群主,菩提非菩提是名菩提,所以这个在金刚经里面就像这种三段论,很多人被这个搞脑子搞得稀里糊涂。

    金刚经是破一切相的。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为什么用金刚?金刚可以破一切,但是一切都破不了他,它能摧毁一切,但是一切都摧毁不了它,就是为了比喻这部经典,它可以破一切,破一切戏论。

    佛教里面讲六度,其中的般若像人类的眼睛一样,没有般若,其他的五度都为盲,就像盲人一样没有用。所以般若智慧是最最重要的。佛法,就是以般若为本,没有般若何谈佛法。所以般若智慧在金刚经里面讲叫般若空慧,就是通达空性的智慧,这个是特别特别的重要。要把般若空慧讲清楚,绝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作为佛菩萨来讲,他做的事情应该都是不留痕迹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定是无四相。他只要有一点点这四相的影子在,他就不可能解脱,不可能的。这个金刚经到后面讲无相布施嘛,无住嘛。对吧,你做了好事呀也好,做了什么事也好,你心里没挂碍,比如说我布施了,你不要想哦,我布施了他两百块、两万块,心里面觉得我很有功德,那你这个就着相了。着了相以后,你就落入四相了。

    释迦摩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到他临终的时候,他说我一句话也没讲过,我一句法也没说过。这就跟说我度了无量无边无数众生,实无无众生可度是一样的道理,我什么也没讲过,就是这样子。

    若有想若无想,有想就是人类是有意识的,动物也是有意识的,这个就叫作有想了。

    这段经文,实际上是非常关键的。其实,佛陀在这里就告诉须菩提,诸普萨摩诃萨——这就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降伏其心。怎么降服呢?他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我们知道卵生就是产卵的动物,胎生就是指人和一些类似马啊,牛啊的动物。湿生有些生物比如说潮湿的地方有一滩水,它就会生出些虫子,等等。化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天上的人,天上的人直接是化生出来的。也叫天人嘛。还有一些,比如说,毛毛虫变蝴蝶,这也叫化生,飞蛾破茧而出也叫化生,还有一些虫子,你把它一刀切断了,切成几段它还能活,这也算是化生。

    无想的话呢,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禅定的这种状态。它就是心意是几乎没有,那这也是一种。当然,也有人说无想就像植物,植物不像人有意识、有思想,这也是一种说法。然后,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那肯定是一种修行禅定的状态。那有的达到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那这个时候人的意识是非常的细微 不是说他一点意识都没有,但他这种心里意识几乎已经没有了,那这是一种状态。

    不管是四生,或者是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不管是哪一类众生,佛陀说,都要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句话也是非常关键的。这里面就有一个概念,什么叫无余涅槃。还有一个概念,什么叫灭度,灭度不是把它消灭了,不是把它给杀了。

    要讲这个,其实真的要讲很长的时间啊,那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那么首先说说涅槃,那么什么叫涅槃?涅槃也不是把人消灭掉,涅槃实际上在佛教里边,这个词就很难翻译,就像什么叫般若,般若也很难翻译,他没法翻。最简单的翻法,般若就是智慧。但是它不等于智慧,有的人说是妙智慧,有的人说甚深智慧,但这个只能说接近,但不是划等号的。那涅槃一定要翻译的话,表达的意思就是,烦恼的熄灭。就是一堆火啊,这个烧起来,一种你把它消灭掉,浇一盆水把它灭掉。

    但是涅槃,包括灭度就不是这个意思哦。那就是什么呢?就是你不再添加柴火,你不再添加柴火,这个火就自然而然地熄灭。那我们修行就是这样子的,真正你悟道了,你得初果也好,证二果三果四果也好,你只要悟道了,你只要了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是不再为这堆火里面增加柴火了,不会添加木柴,让它继续烧,不会,但是它还会烧一会儿,最后慢慢熄灭,这个就是涅槃,就是烦恼之火熄灭。

    什么叫无余涅槃呢?无余涅磐的要求就比较高了。无余涅槃果位也很高。我们讲这个有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阿罗汉。在原始佛法里面,四果阿罗汉就是到最高了。佛陀也是阿罗汉。阿罗汉又叫无学,无学就是真正体证法性的阿罗汉。阿罗汉是自己证明自己的,不是要别人来证明他是阿罗汉。你证得阿罗汉,他在经典里面就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

    我生已尽,我的生命到尽头了。梵行已立,我的修行已经完成了。所做已做,我所该干的事情都干完了。不受后有,就是此蕴已灭,余蕴不再相续。明白意思吧,就是我这一生结束了,不会再轮回了。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六道轮回里面,头出头末,无穷无尽,无量劫以来,一直在六道轮回里边,出不了六道,出不了三界。那如果你证了阿罗汉,那就不受后有,你不会再轮回。就是此蕴已灭,余蕴不再想续,所以这里有非常关键的一个概念,就是佛教里面不承认有灵魂,因为灵魂是不变的。

    所以人死了以后,TA再投胎也好再怎么也好,它不是灵魂,这个叫蕴,五蕴啊,照见五蕴皆空啊。是这个蕴,是这个业力的相续,不是灵魂的相续。灵魂是没有的。在佛教里面不承认的,因为灵魂是不变,佛教里边,佛法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不变的东西,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

    无余涅槃,就不会再有物和我,没有自和他,没有身和心的束缚。物我、自他、身心的束缚,通通没有,这个叫无余。

    让众生进入无余涅槃,这个才是真正的救度。这个才叫救度众生。这个灭度是救TA,救度。这个灭,是把他的烦恼灭掉,不是把他的生命灭掉,不是个意思啊。

    金刚经确实,一开始慢慢就进入到状态,像这一段经文,实际上要展开的话要讲很多,那我们也没有时间讲那么多。那么后面一个就比较难了,就是佛陀灭度这么无边无量无数的众生,但实无众生可度,实无众生可度?那这个就奇了怪了,因为为什么度了那么多众生,你怎么又说没有度了呢?那这里面也是一个佛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金刚经的一个重点。

    所以这就要从源头上来讲。这个佛陀啊,他真正悟道,悟的是什么道?我经常会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说佛陀开悟前一秒钟和开悟后一秒钟?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很少有人能回答这问题,是不是他念阿弥陀佛、念什么咒而成佛了呢?当然不是。是不是有一个比他更厉害的大师帮他摸摸头,灌灌顶,他就开悟了呢,也不是。是不是他夜睹明星,看了那么多天上的星星而开悟了呢?也不可能。你让我看星星,看一辈子,看一百年,我也不会开悟。

    所以,佛陀在菩提树下,真正开悟的因缘就是他悟到了缘起法,缘起法,我们现在用语言来表达,大家听听好像也很简单,其实缘起甚深,不简单,所以我们还是要在这个上面要下功夫去理解它。

    真正能够体会到缘起,缘起就是佛法讲的正见。八正道里边,禅定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认为八正道里面禅定是最重要的,大错特错。八正道里边最重要的是正见。如果你连正见都没有,那你就是一个盲人,你是个瞎子,瞎子摸象你摸到啥就是啥,所以没有正见,学佛白学,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还可能会有很多的副作用。

    因为,这些菩萨观缘起。缘起就是相依相缘,没有自性可得。因为一切万法,我们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一切万法,都是由因缘条件组合而产生的。没有一个无缘无故产生的东西。比如说,菩提,我们群里的心念菩提怎么产生的呢?因为她父母,再往前追,因为她父母当时年轻的时候谈恋爱,有了好感,结了婚,才有菩提。那菩提也是因缘而产生的菩提。菩提每天拿着话筒要播音,这个话筒是怎么产生的,也是因缘而产生的,有人需要才会产生这个话筒。

    所以这个世界上一切万法都是缘起的。众缘和合,这就叫众缘和合,众缘和合的东西,它一定是没有自性的,有自性的东西,他是是独立的。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单一永恒不变的东西,也没有一个主宰的东西,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这个叫无常。无常是什么?无常是常性不可得,就是没有永远的东西,也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可得。所以,为什么后面讲菩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项里面,最重要最要破的就是我相,我相是首先要破。破了我相,其它三相统统破。

    我相人相众生相,这都可以理解。寿者相,寿就是长寿的意思,寿者相就是希望一直保持,一直保持,一直保持,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菩萨是从因缘法的角度来看待一切众生。他发现,这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是由众多的因缘条件和合的,都是相依相缘相待而成,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的众生。所以从缘起的角度就知道,虽然它叫众生,但是其实没有永远不变、实在的一个众生,一个都没有! 所以这个叫假名施舍。所以我刚才讲了,啊,群主非群主是名群主。这个群主是群主吗?不是的,但为什么又叫群主呢?哎,你没办法啊,你应该给他给TA起个名字啊。这叫假名施舍,你暂且就给TA起一个名字叫群主吧。

    所以菩萨从因缘法来看待众生,菩萨本身体证的法性就是空寂的,啊,就是空寂性。他看到众生的体性也是空寂的,所以他体证的法性跟众生本身的法性是一样的。它本身没有我执,也没有实有感,自性见,这些通通没有,所以他看众生,不是一个实在的众生。能明白吧,这个地方稍微有点难啊。

    菩萨非常清楚,众生是缘起无自性。这个一定要记得啊,缘起是无自性的。所以虽然他能灭度一切众生,但是他不会执着众生是实有的,所以真正你明白通达“缘起”这两个字,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统统都ok的,所以大家还是要下下一点工夫了解什么叫缘起,因为佛陀就是悟到缘起而成佛的。

    所以我们讲啊,菩萨对待众生,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或者也可以叫无缘的大悲。他不会分别,他看到一切众生不会起分别心,不会说这是我朋友,那个不是我朋友,我先度你,我对你好一点,我给你多讲一点,不是的。就像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侯罗出家,可能人家佛弟子认为,罗候罗是佛陀的儿子啊,他肯定会给他开开小灶啊,给他多讲一点啊,啊,其实不是这样的,那我们看阿含经,就知道佛陀对他的儿子是非常严格的,对他儿子的教导跟其他佛弟子是一模一样的,训练他儿子都是让他出去弘法去,让他出去历练,磨练他,不是说关在房门里面给他开小灶,从来不是。

    所以这一品讲到这里,它就是跟般若相映。这个经文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以这个就是和般若智慧相应,这个要讲又要展开很多,我暂且今天就讲到这里。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老山羊:

    这里讲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布施,是六波罗蜜里面的第一个,或者叫六度,第一个就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我昨天讲过,般若为目啊,就是为导啊,其他五度如盲,就像瞎子一样。所以般若是最重要的。这里它这里就是用布施来做例子,来做比喻。

    前面的经文其实讲的都是愿,性-愿-行的愿。发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啊,这都是发菩提的心啊,发成佛的心呢,发最上乘的心啊,这个都是发心发愿,那这里到了六波罗密里面,布施,就是落实到行了,落实到行为了。

    菩萨怎么样才能行于布施呢?它就要求无所住,无所住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最上乘的智慧呀就是无所住。无所住到底是什么意思。无所住就是不执着,不贪爱,就是能够放下。用不执着来降服我们的心,降伏什么心?降伏我们有执着的心,降服我们贪爱的心,降伏我们嗔恨的心,降伏我们愚痴的心,叫贪嗔痴三毒。

    因为执着这个事情啊,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想象啊,其实我们每个人每一天,每分每秒都在执着,有的我们因为很声细,很细微,我们发觉不到,其实都是这样,众生不是贪就是嗔,要不然就是愚痴。叫贪嗔痴,我们一般都落在这三个里边。

    再讲得多一点,叫贪嗔痴慢疑,慢就是我慢,功高我慢,骄傲啊,我们现在讲傲娇啊。疑就是疑心,疑心病很重啊,现在疑神疑鬼啊,就是想着是不是谁说了我的坏话啊,谁对我不好啊,疑心很重,叫贪嗔痴慢疑。

    在这里,比如说,众生贪嗔痴,经文里边它没有说你不要贪啊,你不要嗔啊,你不要痴啊,不是这么讲的,就像你对小孩讲的,你要早点睡觉,不要玩手机啊,那可能这个没什么用,所以经文里边不提这个,经文里面,直接叫你——应无所住,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以这个要求就非常高,非常彻底,直接就是无所住。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法,就是我们讲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我们能想到的所有的一切因缘所生的这种境界,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法就这个意思。

    那住呢?住就是爱着、执着。爱就是贪爱嘛,就是执着的意思。我们是每一个众生都是住相的,看到好的东西眼睛就吸引过去了,美色马上眼睛吸引过去了,闻到好吃的马上这个念头就过去,这就是贪爱执着。所以住就住在些相上面。色声香味触法,嗯,味道好的有香味的,手感好的(触嘛,触摸)。法就是落到想里面去了,落到意思里面去了,想到那些好的事情,那就念头通通执着在这上面。

    经文里面讲的无所住,就是不要有任何的执着。执着里边也有重的和轻的,粗的和细的,但是有些是很细微的,我们可能感觉不到。所以你怎么能做到无所住?金刚经其实就是一部,对空义表达最彻底的经典。那你就要观察,要观一切法空,所以菩萨的境界叫常游毕竟空,空亦复空,所以要观一切法空,当我们能够观察到一切法空的时候,那么再细微的这些贪爱执着,也就是我们的烦恼,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从修行的角度来讲,观一切法空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说嘴巴讲讲,这个真的是要落实到修行上面去。当然我们现在聊金刚经,修行这一块方暂且先不说。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这个就讲得更细了。就是比如说,我们买了一个面包,布施给肚子饿的人,那面包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你布施其他的,甚至你布施一所学校,布施一个医院,道理都是一样的。

    当你在布施,所谓做这些善事的时候,你不要去执著它。不住啊,就是不要去执着我布施了什么,然后布施给谁,这都不是你要去考虑的。当你布施的时候就是要观一切法空,观色声香味触法,这些都是因缘而起的毕竟空。我们已经讲过,因缘而起的一定因缘而灭,它只是暂时虚幻地存在,所以最后落实到都是空义,都是毕竟空,我们要这样地观察。

    这里边其实有一个三轮体空的概念,就是我们怎么样才叫无住布施呢?无住布施,就是三轮体空,什么叫三轮体空呢?就是没有一个布施的人,就是我。我布施,没有我。也没有一个受施的对象,比如说我布施给某某人,那么没有这个某某人,没有布施的对象。也没有布施的行为,或者说布施某样东西,比如说我布施个面包给他,也没有面包。这叫三轮体空,所以这个才叫毕竟空。

    再讲得深一点啊,这个里面还有我空和法空。那比如说我是布施者,还有一个受施者,对方还有一个受施者,观察这两个方面是毕竟空,这叫我空。如果你能观察到这个财务,我布施的财务,也是毕竟空,这叫法空。我空法空是二空,那这个加起来叫三轮体空。我空、法空这个概念我们先提一下,这个可能有点难度。那么有一种说法,就是小乘佛教能够做到我空,但是它做不到法空,他还执着于法,执着佛法。那么,应该是我法俱空,那才是真正的毕竟空。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那,这个就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嘛。所以不住于相就是,不执着一切法。不执着一切法具有真实性,永恒性。也不执着有一个我。昨天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执着于我相,也不执着于其它三相。不执着有法,还是观一切法空。所以呢,一直住在无所住当中,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的菩萨道。

    无畏布施就包括戒波罗蜜和忍波罗蜜。就是戒和忍。因为你这个人如果没有戒也没有忍辱,这个人就是不安全的,人家跟你在一起是不安全的。最后一个是法布施,就是对佛法的布施,佛法的布施它里面就包含了精进,因为你法布施你要不怕辛苦啊,这就精进了,还有禅波罗蜜,和般若菠萝蜜,禅波罗蜜就是你要进行法布施,你要有一定的禅定功夫啊,你要能观察众生因缘,当然,还有般若波罗蜜,就是你需要有智慧,所以,法布施把这三样也包括了。

    那么学过佛法的人呢?可能会问。我们讲的六波罗蜜,那这里边只讲到布施和般若。其他四波罗蜜他没有说,没有提,其实,这里讲的布施菠萝蜜其实已经包含了。因为布施有三种,一种是财布施,就是财务上金钱上的布施,财和物的布施。还有一种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让对方没有恐惧,心里感到安全。跟我在一起很安全,能够让他没有戒心,心很安定,这个叫无畏布施。畏就是畏惧的意思。

    因为你布施的时候,是不计较(三轮体空),所以你这个布施的功德,这个福德啊,同样也是不可思量。不可思量就是你的心量啊达不到,用数字来表达啊根本无法表达有多大,就是说明它非常非常大。

    后面又讲到功德了。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得不可思量,那么我们刚才讲了三轮体空,就不要去执着功德,那这里为什么又来了个功德福德啊?作为修行的人来讲,每个人来讲,大家都希望自己会很有福报啊,其实在世间福报再大也没有用。福报再大还是人天福报。哪怕你跟李嘉诚一样的富有,你能做到皇帝,你能做到这个地球的皇帝,别说一个美国总统或者什么什么国家的总统,那这个福报再大也是人天的,因为你还是在六道轮回,它这里的福德那就不止是这个福德了。

    我们现在一般的概念——有福德——那就是这个人有钱,有健康,有美貌,有事业,有名望,这个叫福报。当然这个也是福报,但是,这种福报,根本不如像佛陀这样的,像入圣道的,开悟的人这样的,就是得大自在,这才是大福报。他不管生活在哪一个阶层,不管他是不是有我们外在看到的这些,金钱啊,美貌啊,什么其他,等等等等,但是他内心得大自在,这才是真正的大福报。

    所以,如果你能够修无相布施,能够无所住来布施,达到这种圣境的时候,那就不是那些衣食出行表面上了不起的高贵华贵可以比拟的。那是根本无法比拟的。因为,这个不是世间的荣华富贵能够达到的。

    这里就让我想到为什么佛法这么伟大,佛法被称为这个世间最宝贵的东西。道理就在这里。因为,佛法它能够,让众生安乐自在,其他任何一法都无法做到,哪怕给你再多的钱,你一样有烦恼,哪怕给你再高的地位,你也有烦恼,安乐自在从哪里来?还是应该从法上来,然后你真正做到无所住,而真正常游毕竟空,那你就是一直处在安乐自在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福德不可思量的意义。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老山羊:

    金刚经第五品很简单,字数很少,但是它的义理可能是最深的。它的义理是金刚经的核心部分(读第五品)。

    因为金刚经,他绝对不是站在普通人的想法上,绝不是站在世俗的想法上面,他完全是站在法性上来讲。站在发法性上,所以他每一句话,都是法性的流露,和佛是一个鼻孔出气,所以一切的心灵鸡汤,在金刚经面前,那他就直接就变成鸡汤流掉了,留不住。

    这一品佛陀一开始就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否。那,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须菩提呀,其实是问所有人呢。可以身相见如来否,这句话其实很重要,非常重要。那个我们一般的凡夫啊,重视这个外貌、形象,身相就是众生的外貌形象嘛。嗯,有很多人特别注重这一点,认为相好的人,他就是是个善人,甚至于认为这个人,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是佛的境界。

    佛经里面经常会提到,佛有三十二种庄严的相,有八十种好。如果见到一个类似于就像佛菩萨,这种佛像上面的这种形象,什么两耳垂肩啊、慈眉善目啊,等等等等,就觉得他一定是个好人。然后看到这个形象,马上起欢喜心,马上就着相,马上就黏附上去。那么,世间小鲜肉啊、美男子啊,美女啊,人家看到也是这个样子。就认为相应该怎么样怎么样,着重于这个相。

    所以金刚经啊,它就是破种种相。他所有的文字都是在破各种各样的相,就像我刚才讲的,很多人都是外貌协会的,对形象特别注重。他就是在破你这个东西。有一部经典上面就曾经讲到,一个相貌非常好的,就是有那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有一个佛弟子看到他,他就问佛弟子和我的相貌如何,有很多人都把我他当佛了,但是那佛弟子不认为他是佛,佛弟子说你所讲的话,你的语言都是邪知邪见,所以你根本就不是佛。

    后来,相貌非常好的这个比丘(他是现比丘相的),马上就现原形了。实际上他是魔王。魔王有种种神通嘛,可以现出佛的这种相好和光明,这个他做得到的。所以他就很赞叹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和伟大,他说连一个居士都知道我不是佛,更何况出家的佛弟子呢?所以,就是说,佛陀在任何经典里面都没有说过,因为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能够判断他就是佛,从来没讲过。

    经典里面也曾经讲到过什么是佛。佛陀自己说的,叫得一切种智。种,就是种子的种,智慧的智。得一切种智,名之为佛。因为佛从来没说过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人即是佛,所以只要你的一切种智,哪怕你是个丑八怪,卡西莫多,哪怕你是个乞丐,都没关系。只要你符合这一条——得一切种智,你就是佛,所以跟相好不相好没有关系,那个是外在的,这个是经典里面对佛的一种颂扬。那么佛陀在人世间,哪怕他有这样的一种庄严的相,这个肉身也是外在的。

    因为哪怕佛陀的身体,他的化身,也是跟我们人是一样的,他也会老,也会病,也要死掉,所以一样是缘起,一样是性空,所以,因为看到这样的身相,是不能见到如来,这个跟如来没有关系。

    以前佛经里面还有个故事,这个大家可能都知道。有一次佛到忉利天,就是到天上去,为他的母亲说法,好像有三个月的时间。然后呢他的弟子就找不到佛陀了,佛陀不知道到哪去了。他实际上是到忉利天,他是用了神通的。他的弟子——神通第一的叫目犍连,目犍连尊者,他入定,用天眼来看,也看不到佛在哪里,后来就是佛陀要讲完了,才用神通告诉目犍连,我哪一天哪一天要回来了。

    那么,佛弟子都知道了,佛陀这一天要回来了,大家呢都想去欢迎,都想去接佛陀。那么按照以前的律法,应该是比丘排在前面,比丘尼排在后面,然后优婆塞再排在后面,优婆塞就是男居士,优婆夷是女居士。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见佛的。这个是次第啊,这个是次第。但是其中有一个叫莲花色的比丘尼,是一个女众,出家女众,莲花色,非常有名,她也是阿罗汉,她最想先见到佛。

    然后她就化身为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大威德的境界嘛,就连比丘也得让他,所以她第一个,一路跑到第一个,见到佛,见佛的时候,她就现出本来的面目,那就是莲花色比丘尼,来礼拜佛陀。但是佛陀已经知道她的心思,告诉她,其实不是你第一个见到我,而是须菩提首先见到佛。

    那其实须菩提并没有去,这个时候他正在灵鹫山休息呢。那个时候他就思维,他在想,今天大家都去迎接佛陀,但是佛曾经说过,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我应该首先要见法。所以他在努力地思维呀,一切法的无常,从一切法的无常而悟入诸法的毕竟空。所以金刚经里面也讲到,如来者及诸法如意,所以佛陀告诉莲花色比丘尼,不是你先见到佛的,是须菩提先见到的。

    这个故事其实也是说明了,不可以身相见如来,表面上看到TA第一个见到,但其实不是。

    因为前面也讲过,菩萨无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行来讲,这叫因嘛,你是无相的因,因此也得无相的果,所以相也是无相,身相也是无相,这个就连起来了。

    下面须菩提继续说,因为佛陀问他,可以身相见如来否。须菩提说,否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这是须菩提又加了一句,因为他自己有很深刻的体验嘛,他自己见了法,然后佛陀知道他真正见到佛的法身,那这个又是一个比较深的概念,佛有化身、报身和法身,真正的法身,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是你证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他就知道。

    因为我们所有的身相,就是外在的这个形象啊,这个身体呀,都是因缘所有的。因缘所有的,他就是自性空的。在自性空里面,色是不可得的。色就是我们的色身啊,身体啊。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也不可得,你的眼睛也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也不可。色不可得,身香味触法也不可得,所以,一切法不可得,就是这样。

    六祖坛经里面提到过南岳的怀让禅师,这是六祖的弟子,这个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禅师,南岳怀让。南岳怀让年轻的时候还拜过很多有名的老师,最后由嵩山禅师把他介绍到六祖慧能那里去学习。到了以后六祖大师就问他,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说我从嵩山来。慧能大师又问,什么物?恁么来,恁么来?那这就是考验他了,就问他你是什么东西啊,什么东东?恁么来——那就是禅宗里面经常会用到的,这个字就是任务的任,下面加一个心。

    翻成白话文就是,是什么一个东西?你是怎么样从那个地方来的呢?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一下子就是禅宗的这种机锋就来了。按照凡夫的想法,我就有这么一个身体嘛,是从嵩山跑到六祖这里来了。怎么来的?我坐船来的,我走过来的,或者我坐马车来的,反正总归是有方法而来的。

    所以我们站在法性上讲,一切东西都是虚空,都是自性空。站在法性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这句话就是点出了金刚经最重要的部分。

    其实六祖实际上他问第二遍的时候,他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就是机锋。什么物,恁么来?怀让禅师的回答也很了不起,这是禅宗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怀让禅师回答说,说似一物即不中,你不能说是哪个东西,是哪个东东?你只要说跟这个东东相似的,都不对——都不中嘛。

    所以怀让禅师这句话也是破相的,你只要说是哪个东西就不对了。所以这个可以说明六祖坛经其实也是受到金刚经的影响,应该也是受到这一段的影响。还有六祖也是闻金刚经而开悟的,所以他传法的时候应该也是金刚经为主,所以这个故事其实也可以注释这一段经文。

    我们要记住,我们的身相,我们的外在形象,身体呀,都是缘起的有,不是说它没有是,是缘起的有,缘起的有就是幻化。它是会变化的,它不是实在的,不是永远不变的,所以它叫自性空。我们这个身体,过去是自性空,未来也是自性空,现在也是自性空,叫犹如虚空。所以法华经上也讲到,观诸法性啊,无有二项,犹如虚空。这就是一种比喻,用虚空来比喻自性空。

    这里边就讲到“虚妄”这两个字。什么是虚?,只要是因缘有的,有生灭,变异的东西,都是虚妄,都不是真实的。因为他有生灭变化,有变化就不真实了。

    其实我们想一想,不止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世界上一切的相——山河大地,人的身相,人的心念、念头、分别心,包括我们讲的六道轮回,一切的圣贤,这一切一切的相,都是虚妄的,都是不实在的,都是毕竟空的。

    佛陀活到81岁,结果佛陀灭度,就是失去了。也是被火化,最后也变成灰尘,这金刚经里面讲的碎为微尘,最后也变成微尘。所以这个怎么以身相见如来呢?所以这也是虚妄。

    那么什么叫诸相非相?什么叫非相?非相就是离一切相。你只要黏附在相上面,你就无法见到真正的如来。这个记录来不是见到如来的形象,不是见到形像,而是见到佛的法身。这个境界,不可言说,他没办法说,只有你证到了你就能见到。

    佛的法身是离一切明相,离一切言相,所以明言的像他都是要离开的。这种境界叫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佛的法身。法身,它是没有身蛀意灭的境界,所以叫如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山羊聊《金刚经》(1至5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pl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