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
又称大戏、广东大戏
源自南戏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岭南文化的声色瑰宝,两广之地的表演艺术。当熟悉又陌生的粤语唱词在耳边响起,一番热烈的南粤生活景象便浮现在眼前。
明时,优雅的昆曲唱腔走进广州,形成了广受欢迎的“外江班”。而广东“本地班”借其唱法,融合本地的精湛武戏与民生内涵,更为大众喜爱。
本地班从乾隆年间就在设施齐全、穿河走港的“红船”上演,人气火爆,渐成主流。从此,他们不再照搬“外江班”的技法,而是变假嗓为平喉真声,改官话为白话,开创了粤剧的一片新天地。
粤剧的唱法兼收并蓄,既有北方流行的梆子、二黄,又有本地的南音、粤讴。体例则有以情感组合的板腔体、以曲牌规制的曲牌体,以及民间木鱼、龙舟等唱法形成的歌谣体。
他的伴奏亦因时而变,从当地民乐二弦、高胡、广镲之类,到西洋管弦种种,皆有用武之地,中西合璧,雅俗共赏。
粤剧的行当原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的戏班建制,令武生、文武生、正印花旦、小生、第二花旦、丑生六门成为粤剧的六大行当。本地特色的“拉山”“云手”遇上了融合少林功夫的南派武技,使其表演风格也极具张力。
清末之时,广州西关的“八和会馆”是近代粤剧艺人之行会,为广州四大会馆之一。其所在的恩宁路如今也称为“粤剧之街”,保留了一代代粤剧人的生命与心血。战乱中随着弟子的离散,粤剧艺术也被远播世界各地。
著名的粤剧大家邝新华为八和会馆的创始人之一。他创“恋檀腔”、带头灌录唱片、培养粤剧新人,为粤剧艺术的保护和发扬尽心尽力,为粤剧史上重要一人。
二十世纪除了“一代宗师”薛觉先、丑生大师马师曾、“马形薛腔”桂名扬、“千面笑匠”廖侠怀、“小生王”白驹荣五人形成的五大流派,粤剧与影视的结合,也令更多的伶人成为了明星。
时至今日,随着两广人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户,粤剧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上演。在海外华人文化圈中,粤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华艺术的代表之一,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