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从朋友那里得知《少的力量》,但一直拖延着没读,直到最近朋友把电子书发在我的微信上,又过去半个月,仍然未读(人人心里都有一个拖延小恶魔)。直到昨晚阅读契机来啦,到达太原一直下雨,车上的行李不方便拿下来,各类娱乐资料只能在后备箱过夜。这个夜晚,啥也不看直接睡觉,感觉有点可惜,想起微信里的电子书《少的力量》。滑屏、点开之后,即被吸引,酣畅淋漓,一口气60分钟读完210页全书,今早爬起来迫不及待地写下这篇书评。
书的作者是美国里奥•巴伯塔,由段淳淳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看的是2009年7月第1版,估计现在已经再版很多次了。按照书的逻辑结构,“少的力量”有6个指导性原则,包括学会限制、选择最重要的、简单化、抓住重点、养成习惯和从小处着手。这6个指导性原则将有助于大幅度提高你的生产力。
学会限制和选择最重要的,这2个原则是本书的关键。
说起限制,我经历了“他人限制-他人不限制-自我不限制(放任)-自我限制”的循环,而且“自我放任-自我限制”现在仍处于循环过程中。
上中学时,我属于不自觉的孩子,老师若不严格要求、父母不监督写作业,我一定会偷奸耍滑,对于学习的知识打折后再买单。在太原上大学后,父母离得远了,大学老师也不像高中老师那样,对学习的每个细节都会关注,上完课想问老师一个问题,也不容易找到老师(大四才有大哥大、手机这类通讯工具)。当然找不到老师正合我心意。他人不限制下的我,很自由,也很“堕落”,数学从以前的优秀变为及格,各门功课都陆续滑向及格线的边缘,优秀成绩距离我越来越遥远。职业兴趣代码S(社会)型的我,每天忙于组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当他人不限制时,我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没有他人的限制,自我就处于放任状态。自我放任的状态真是很舒服,每个月有老爸老妈供应的银两,没有生活压力,学习也没啥压力,应付考试及格稳稳的。直到大三快毕业同学们都在找出路,该考研究生还是该找工作?那时我才发现需要自我设限了。此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一直就在自我放任-自我限制中往复循环。
比如购买衣服,一段时间我会放任自己,因为换季没衣服穿买、因为参加聚会没衣服穿买、因为发了工资买.......买、买、买,各种理由都可以成为购置衣服的由头。买得多了,衣柜里乱糟糟的,又开始断舍离,自我限制,清理、打包、送人……腾空衣柜一段时间,或许因为什么天上掉馅饼的奇葩原因,又开始买,最近就又购置了几件衬衣,自我放任再度开始。
表面上看,模式似乎总是重复出现,但细细观察,每一次的自我放任都是在上一轮的自我限制基础上的,是螺旋上升的。纵向来看,买的衣服从数量上来说,新一轮总比上一轮的少,从匹配上来讲,越来越适合我的款式-少年自然,总体上来讲,越来越可以在舒适与职业装扮中求得平衡了。
选择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在谈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一个澄清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是更重要的、是最重要的过程。作者认为一个任务或者一个项目要在不同的领域都是“效果最佳”,它必须是:能被人长期认同;从长远看,能让你赚大钱;能在收入方面、品牌方面有利于你的公司,并且能拓展到其他新的领域;能改变你的事业或者能大大推动你事业的发展;能在一些重要的途径上改变你个人的生活;能对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比如目前我在闲暇时间从事的中学生职业规划咨询,因为每一次咨询都为来访中学生更好的未来提供一次可能,所以对我而言,目前这就是一个“效果最佳”的重要任务。
选择最重要的是学会简单化的关键。简单化就是把那些没有那么重要的人或事,从你的工作清单上果断删除。在选择最重要的以后还要学会抓住重点,采用单一任务模式专注地完成任务。现在流行的做法是多任务模式,好似电脑升级以后同时可以完成很多任务一样。但我自己的体验是,单一任务模式效率更高。
我喜欢在整理杂物的时候听课,但无法完整记录课程笔记;我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或电影,结果胃里的食物被剧情搅动,胃经常不舒服,最近升级为胃疼,这也是我痛下决心改变吃饭坏习惯的原因;我喜欢在散步的时候打电话,总是忽略了路边的风景……这一切源于我要追求高效,《我的前半生》里贺涵也对罗子君说:“吃一顿饭,不讨论点啥不是太浪费了吗?”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其实我发现慢就是快,甚至最慢就是最快、是最高效的。
我妈妈就是一个“高效”的典型,她和我的习惯恰好相反,她在一个时间段就做一件事。追剧就认真看电视,陆续追完《我的前半生》、《白鹿原》、《我的一九九七》……枕边放着要看的书,陆续看完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畅销书;写字台上放着需修改的文章,几万字的文稿正在被一页页翻过;厨房操作台上准备的是家里的午餐或晚餐。1集电视剧播放结束,她就从沙发上起身,去卧室的写字台上修改一会儿文章,或是去厨房干点啥,干累了再回到沙发上看电视。一段日子以后回头看,她的效率比我高得多,今年她的清单上的很多任务已经完成了,我的很多任务还未开始(囧)。
我习惯的多任务模式也容易导致自己的焦虑,以前我总担心效率若低会落下什么、会导致失败。但其实,人生哪有什么失败,都是成功。即使事情失败了,至少也有成功的生命体验。享受成功的生命体验,每个人都可以。
当你开始自我限制,学会选择最重要的事情,并开始专注地完成它们时,新的好习惯就逐渐被养成了。养成好习惯有很多方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找一位老师,陪伴、督导你养成这个好习惯。在我自己养成冥想静心习惯的过程中,非常感谢我的心理学老师DF给我的支持,一年前她陪伴我21天,每天对于我的冥想静心汇报进行回馈,帮我养成这个好习惯,使我有机会深切地体验到冥想静心的巨大力量,也可以一直坚持到现在,并深深受益于这个好习惯。
如果你想养成一个好习惯,我也可以为你提供付费陪伴督导服务,一个周期30天,每天你需要给我5分钟以内的文字或语音总结,我为你提供5分钟以内的文字或语音回馈,加我微信号luckyangran,备注“习惯”,开始探索你的新习惯旅程吧。
作者推荐了12个关键的习惯,一年中每个月训练一个,他说有这12个习惯以后可以让你有别于普通人。我结合作者的推荐,也结合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还结合我自己的体验和尝试,更新为下面的12个习惯,升级推荐给你。
1、每天优先完成3个最重要的任务。(每天3件事)
2、一次只完成1个任务,在处理1个任务时不要转换到其它任务上去。如果想到其它任务,用纸笔记录下来,等待批处理。
3、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不看电视、不看手机、不听广播,可以聊天。
4、每天多吃蔬菜和粮食,少吃生冷辛辣的食物,比如凉粉、麻辣香锅等。
5、每天锻炼5-10分钟,至少走6000步以上。
6、每个季节的衣服不超过6套,包括商务休闲、休闲和运动款式各2套。
7、每天只回复3次微信,上午10:00、下午16:00、晚上20:00(不限自己留言时间) 。
8、微信回复尽量用文字,方便朋友阅读,节约朋友时间,重要事情直接电话沟通。
9、工作时关掉所有APP和短信的通知,电话静音,每天有效工作时间保持3个小时以上。
10、书架上只保留两类书籍:知识源头类和必读类(4D领导力必读、职业规划咨询必读和心理咨询必读,你的必读书目你自己懂),其它书籍和杂志陆续分送或捐赠。
11、保持环境整洁,包括办公桌、电脑桌面、电子版文件及时归档等。
12、日程不要安排太满,适度拒绝突发的、不在清单上的任务。
详细说说第一个习惯-每天3件事,作者建议从小处着手订立每天3件事,我认为每天的3件事相当于3个小目标,小目标应该符合有效目标的七个原则,这七个原则的内容不在书里,是我自己结合多年咨询经验总结而成。
1、与你的天赋、兴趣和价值观相匹配。父母的、工作单位的要求或期待不应该成为你的有效目标,那是他们的,不是你的。
2、自力可成。经由你自己的努力即可实现,不必他人的参与或帮助。比如想嫁给隔壁老王就不是一个有效目标,因为这个目标需要老王的参与。想让孩子考个好大学,对于家长而言,也不是一个有效目标,因为考上好大学需要孩子的参与和努力。
3、有时间期限。一个目标不应是无限期的,应有截止时间。无期限的目标意味着不必实现,不必实现的目标也就不是有效目标。
4、有成就感。实现这个目标可以带给你成就感。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跳一跳能够得着。如果目标设定太低,实现动力不足;如果目标设定太高,实现动力也会有损,适合的目标就是跨出你的舒适区,进入你的学习区,但还未至你的恐慌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请自行百度。)
5、符合整体平衡。一个人的生活中不仅有有效目标涉及的内容,更多的是生活琐事,正是这些琐事才丰富和滋润了生命。如果没有整体平衡,生活中仅剩下目标,那就太枯燥和干巴巴了。
6、用正向语言表达。正向语言的力量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粉色老虎的故事也听多了。实践中记得经常练习就好。
7、可度量。只有可度量才能知道目标是否被推进、是否已经被实现。定性或定量的度量皆可。
寄居蟹的故事很好地呈现了拖延对于有效目标实现的影响。拖延的情形谁都有,我自己阅读这本书就拖延了一个多月。对抗拖延、解决拖延的方式也有很多,其中一种方式是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为你提供心理咨询帮助你找到拖延背后的原因,找到原因就容易对症解决啦。山西朔州的朋友可以联系姚老师15234957230,阳光之家现有20多位专业心理咨询师任你选择(今年年底就增至50多位心理咨询师啦)。
每天3件事中,记得至少有1件事与你的长期目标相关,而且每个人一生中有3件事是不能等的。第一是贫穷、第二是梦想、第三是亲人。这3件不能等的事,要时不时地放进你的每天3件事清单里哦。
此外,书里还用大量的文字举例说明如何管理收件箱,鉴于作者的写作年代,没有提到各类APP,尤其对于微信怎么管理。每个人的管理习惯不一样,大家自行探索吧,但无论哪种管理习惯,请牢牢记得一个字——少。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从头到脚的距离。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少的好处、少的力量,从知道到做到,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感谢你我同行,一起践行“少”的生活,体验“少”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