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今年退役的各位大哥分享
“谁到人生无再少?”是苏东坡的一句词。中学课本学过。意思是,谁说人生没有再少年呢?昨天读季羡林先生《病榻杂记》,书中这句话,书中很多话,让人感觉很积极、很亢奋、很有劲。
1.“季羡林还活着”
季老1911年生,2009年过世。他有很多自己推辞的头衔,“国宝”、“学界泰斗”、“国学大师”。上面这句话,出自本书序言。写序言时,季老已92岁,在住院。
季老要通过这本书告诉朋友,自己正在从疾病的炼狱里走出来,“想重振雄风了”。
读完《杂记》,我以为,即使是此刻,甚或百年之后,仍可以说“季羡林还活着”。
因为季老的心态,永远活力,永远激情。因为季老的文字,永远灵动,永远热烈。
去读这些文字,去感悟这种心态,能让死气沉沉变得鲜花烂漫,能让行尸走肉变得生机勃勃。
2.老年十忌
忌“思想僵化”、忌“无所事事”、忌“自我封闭”、忌“嗟老叹贫”、忌“愤世嫉俗”……
书中此文,主要针对事实上的“年龄老”而作。但是,每个人相对更年轻的人,都是“老龄”。况且,比“年龄老”更普遍的,是“心态老”。
因为职业特点,budui生活有机械重复、严肃紧张的一面。这容易让身处其中的我们“疲”、“心累”、“未老先衰”。
而今退役,我们要从这种环境走出来,从这种心境中走出来。
毕竟,我们只有三四十岁,我们才工作10来年,最多20来年,我们还要工作一辈子,最少20来年。我们不老,我们不能养老。
除了“十忌”,季老在书中还有不少谈“老”的文章。这些“老”、这些“忌”,让人“年轻”。
3.“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却不是为了吃饭”
待遇能更好点不?职务能再升点不?……且先别管。
无论如何,我们现在不至于为“吃饭”发愁。剩下的问题,是怎么“活着”。季老给的“建议”:
“活着不是我的目的,而是我的手段”。“只要活着,就要活得像个人样子”。“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
这似乎是告诉我们,现在还能学很多东西,做很多事情。
比如心态,回忆一下青春的梦想,回忆一下成功的体验,我们都曾炽热过,我们都曾热血过,这种激情,深深潜藏内心深处。也许,我们多年没用了、不用了。但是,我们现在应该激发她,可以唤醒她。她能帮我们“成事”。
比如工作,从前的经历不能限制我们未来的旅途,“二次就业”不等于我们不能胜任,能够操枪操炮,怎么不能“舞文弄墨”?
比如生活,可以去以前想去而没时间去的地方,可以读以前想读而没机会读的书,可以发展以前想发展而没氛围发展的业余爱好……
话说回来,我们有想法,我们还要“勤”。
季老能做出那么大的成绩,当然离不开天赋、高智商。但是,季老很谦虚。他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果说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比较勤奋”。
书中有很多季老“勤”的细节。80多岁的他,每天走七八里路到图书馆,“如是者将及两年,终于翻遍了书库”。后来的成果,是80多万字的专著《糖史》。而《病榻杂记》这本书的大部分篇章,90岁左右成于病房。
“一直到今天,我每天仍然必须工作七八个小时。”季老说。说这话时他78岁。
“我一生没有敢偷过懒”。季老还说。
4.“我名利之心兼而有之”
怎样对待名利,生而为人难以避开。对此,季老很坦诚,说自己“绝没有现在社会上认为的那样好,那样清高”、“名利之心兼而有之”。
季老成名很早。书中讲到,他“在四十多岁时,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当时所能追求的最高荣誉,已经全部到手”。书中也有季老“豪”的故事。
难能可贵的是,季老直至离世、直到现在,仍然享有大名。五十多年,他没有被名利束缚,没有被名利“捧杀”。他有自己的态度:
“即使我想再往上爬,绝不会奔走、钻营、吹牛、拍马,不会只问目的,不择手段。”“既考虑自己的利益,为自己着想,也考虑别人的利益,为别人着想。”
故曰:君子爱名,取之有道。君子好利,取之有道。
5.结尾
不管怎么说,我们出来了。
不管怎么说,我们即将开始新工作、新生活。
分享书中转述的诗词两首——
苏轼的词: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胡适的诗:
略有几根白发,心情微近中年。既成过河卒子,只有奋勇向前。
![](https://img.haomeiwen.com/i9119303/ebc5930017314cb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119303/1d81f2c5c019422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