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中的“先生”一律指诸葛亮。
先生,吾一直对你尊敬有加,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吾想揭开先生的神秘的面纱,望先生谅吾词穷!
㊀诸葛亮擅长什么呢?
罢了,稍稍在百度上刷寻的人应知:先生在军事方面有一定能力,但更擅长政治。
吾不想自夸,但吾的确知道为何会得出这番结论。
1、吞并益州之后,益州豪强势力暗潮汹涌,经济局势衰退……反正就是局势非常不好。诸葛亮制定新法,实行丈田令,稳局势,压豪强,荐人才。从此中也应看到,诸葛亮的确擅长政治
2、后来,汉中之战,刘备让诸葛亮坐镇后方。后久攻不下让诸葛亮派援兵,这是后话。由此也可看出,诸葛亮心思之谨慎,后勤做得井井有条
3、诸葛亮北伐期间,当时,“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吾后生只能佩服,一个人担当这么多朝廷的事情井井有条,从此可以看出他对政治方面的擅长。
许多人因为诸葛亮北伐没成功,而质疑他的军事能力。我们也不能因为结果如此,而固执一念。真实的历史,应该是诸葛亮北伐有胜有败,最终想要分兵屯田,最终过于操劳病逝,不得不令人叹息。
㊁为什么诸葛亮对事事都不放心,都要亲自过目?
很多人对诸葛亮这样的行为感到非常疑惑,其实这背后是心酸与无奈。
1、因为马谡一战,本就谨慎的诸葛亮更加谨慎,因为他担心如果让别人做那些事儿,一旦有什么差错,蜀国可能会危在旦夕。
2、人才稀缺。马良、马岱、关羽、张飞这些他看重的人才或将军都逝去,诸葛亮也不得不对军中大小事亲自检阅,亲自过目。
先生,吾知您性格谨慎,但如果先生能够不那么累,在下也知足了。
㊂诸葛亮为何要北伐?
想必这也是许多人疑问的地方。从一本诸葛亮小说节选一段,多么悲凉:
“北定中原,是为先帝遗愿,亦是臣毕生之愿。”诸葛亮说得很慢,却并不犹豫。
刘禅讽刺地笑起来:“先帝遗愿,可不是么,为了先帝遗愿,相父和那些老臣们,前赴后继,持之以恒,你们有志向,有夙愿,是呢,先帝才是你们心中的明君……朕算什么,朕不懂得你们的抱负远志,我不过是个傻子……相父,你太能干,太无私,先帝把我托给你,你尽心尽责,堪称百代楷模。可你给我多大的负担,我不是先帝,我做不了你身后的支持……”
诸葛亮承受着皇帝肆无忌惮的宣泄,像个收容风暴的港口,他蓦地高声道:“陛下,”他微微喘了一口气,“臣时日无多了,臣不想为后人留下遗恨,臣不得不,不得不……”
刘禅惊住了,他没想到诸葛亮会说这样的话,这么伤绝的语言居然出自诸葛亮之口,他不敢相信刚强得让人畏惧的诸葛亮竟也有绝望的时候。(选自若虚的诸葛亮传)
1、为报先帝之恩,也因为自己时日无多,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来的
2、诸葛亮知道不北伐,总有一天蜀国会被人灭掉。他考虑的更加长久,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3、经过三年的储蓄,蜀国的经济和军事明显上升。
4、魏国刚换皇帝,人心还并不稳,正是北伐的好时机
先生,您在定军山上响千年。先生,您是永恒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