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家读书教育
学校需要仪式感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后杂感

学校需要仪式感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后杂感

作者: sunny321225 | 来源:发表于2016-11-08 21:19 被阅读277次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涂尔干晚年的作品,成书于1912年,反映了他晚年思想的重要转向,即用社会决定论来建构道德个体主义的理论企图。在本书中,涂尔干主要论述了四部分的内容:先导问题,介绍了宗教现象和宗教的定义以及基本宗教的主导概念(泛灵论、自然崇拜和图腾制度);基本信仰,介绍了不同的图腾信仰和它们的起源以及灵魂、精灵和神的观念;主要仪式态度,介绍了消极膜拜、积极膜拜以及禳解仪式与神圣观念的模糊性;结论部分,认为社会是宗教的起源。在涂尔干看来,“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这里,提到了宗教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永恒的要素,即信仰和仪轨,在二、三部分里他也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证并得出结论的。

    读完这本书受到的启发很多,在这里从信仰和膜拜(仪式)的关系这个角度入手就学校里面的一些仪式谈一些自己浅薄的看法。涂尔干认为宗教的这两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膜拜依赖于信仰,但也反作用于信仰,膜拜可以分为消极膜拜和积极膜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前者是实现后者的一种手段,也是一个条件。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仪式,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些仪式的起源归结为宗教的仪式呢?学校里面更是存在着诸如开学典礼,班级活动,班级规范等等各种各样的仪式和规定,那么,学校里面存在的这些仪式有没有必要和意义呢?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从学生自身来说,班级规范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对于小学生--那些刚刚学习集体生活的小学生,需要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对于比较大的学生也是有意义的,不仅是规范,禁止做不好的行为,在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也是有益的。涂尔干在书中提到,消极膜拜采用的是禁忌的形式,禁忌的作用从表面看似乎只能起到一种阻止的作用,禁止人们在特定的时间里吃饭,进行日常活动或者是对于女人和未成男人的禁忌,但是它也有一种无意的后果,即培养了个体的宗教性和道德性。更别提,消极膜拜本来就是实现积极膜拜的一种手段。那么,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的矫正是不是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呢?既然在那样一种我们看来是残酷的宗教禁忌里个体都能够培养起道德性和宗教性,在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中又怎么会不能呢?重要的似乎只是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而已。除此之外,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似乎也是可以从外部动机入手的,众所周知,外部动机比内部动机容易激发但是不如内部动机强烈持久,消极膜拜是可以向积极膜拜转化的,在“抛弃凡俗,自我克制”中使积极膜拜成为可能,同理,在培养内部动机的过程中当然是可以从外部入手的。

    第二,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来说,各种仪式也是必须的。涂尔干认为宗教力不过是实体化了的集体力,也即是道德力。宗教的起源就是社会生活,人们举行各种膜拜仪式实质上来说都是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消极膜拜的禁忌和积极膜拜的祭祀、模仿与纪念仪式都有着确保图腾物种繁衍生息的共同目的,虽然,这并不是主要的唯一的目的,在这些仪式中人们是安宁的,愉快的,常伴随着歌唱舞蹈等。与之相对的另一种仪式是痛苦的,是在不安或悲伤的状态下所举行的为了迎接一场灾难或哀悼一场灾难而举行的,这就是“禳解仪式”,在这种意识中人们伤害自己,使自己痛苦,甚至失去生命,为什么这种仪式存在?原因正在于这是群体强加的一种责任,是群体为了保护自己的力量不被消弱而进行的。这种集体生活从一开始就是为了维护集体而存在,那诸如此类的集体活动的存在当然也可以强化集体的团结和凝聚力。

    集体生活由于几乎完全集中于确定的时刻,它能够获得更大的强度和效果,因而使得人们对他们所过的双重生活和他们所享有的双重本性都具有了更加积极的情感。而宗教的观念似乎也正是诞生于这种欢腾的社会环境。在集体生活中,人类情感以集体的方式被强化,并且它的狂热状态也会改变人们心理活动的条件。这些足以说明集体生活的重要性,而集体仪式也正是这些集体活动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有这些集体的仪式就能自然而然地使集体更团结,就像我们都有体会的:每个学校都有开学典礼,但是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毋庸置疑,包括学校在内的任何一个集体都需要团结和凝聚力,但是如何增强却是一个问题。就学校而言,重要的是构建学校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因此学校就需要组织一些学生认可的符合校园文化的集体活动,这些活动和仪式不能是空洞的形式的,要是生活化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

     

    除了以上那个角度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第一,现代社会中自我意识膨胀,个体主义泛滥,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涂尔干告诉我们,个体图腾是集体图腾之后的一种形式,是由集体图腾的发展而来的,个体膜拜也只不过是集体力的个体化形式,宗教的起源是社会,在集体活动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个体所感受不到的力量,因此人们可以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构建出宗教概念,科学观念中的“概念”也是“集体表现”,是在社会中形成的。人类个体是离不开社会群体的,因此个体主义泛滥,自我膨胀走向了一种极端,是不可取的,学校在培养人的个体性的同时不能忘了集体性的培养。而我们作为一个个体是生活在集体之中的,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因此我们的选择,我们的生活不能只是仅仅考虑我们自己。

    第二,宗教是因为人们由于在自然面前感到渺小无力而产生的保护自己的力量,这一观念从一开始接触宗教就成了我认可的一种观点,甚至可以说是深信不疑的。但是涂尔干却提出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宗教并不是由于人类在宇宙面前感到渺小而产生的,正相反,它是由于一种相反的情感激发出来的,而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的那些不可思议的、奇妙的自然现象,在原始人看来只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现象,因为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其中。看过他的论述,我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有的观念,但这种改变却是我欣然接受的,因为,我不仅获得了一种正确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在理解历史和历史人物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客观,不能以今天的观念去理解,要放到历史之中去理解、去感受,回归历史,这对于学习教育史的我来说尤为重要。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历史同时更要求真求实。

    第三,涂尔干的研究方法非常独特,他是研究社会学的,但他独辟蹊径从宗教出发来研究。在研究宗教过程中,他也与众不同,从最原始的宗教开始研究,针对不同的观点先是详尽介绍,然后层层分析一步步抽丝剥茧地进行批判,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让人不得不信服,更别提每一章节后面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那一条条注释的态度正是吾辈做研究应该学习的榜样。

    以上就是读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的一点点看法,只是粗粗地读过一遍,有很多不当之处,只能期待在以后的重读中不断完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校需要仪式感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后杂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hz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