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93 《月是故乡明》课例研究

193 《月是故乡明》课例研究

作者: 微雨A | 来源:发表于2021-03-13 13:45 被阅读0次

    《月是故乡明》是部编五下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本文以“月“作为抒情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关注课型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做略读课文的课例。部编教材从三年级就有了略读课文,三上的32篇课文中有8篇是略读,占总数的25%;四上的32篇课文中有14篇是略读课文,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占到了50%左右。从中,可以看出部编教材的一个很大变化,那就是重视略读能力的培养。

    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上,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如何既不上成精读课文,又不处理成阅读材料,是我设计课时第一个要明确的问题。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又仔细阅读课标和教材比对研究,明确了略读课的任务。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由此可以看出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明白略读课文教学的功能。

    所以在备课时,我先从课前阅读提示入手。略读课和精读课不同的是,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一般提出一两个问题,如本课提出的问题是: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这样的问题旨在激发阅读兴趣,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也给了我们老师一个教学思路。

    根据阅读提示,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基本教学目标。首先,本课的优美词句很多,所以我就把学习生字词,积累优美词句作为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然后把阅读提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抒发了哪些感受。”作为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在课堂形式上,注重以“学生自读为主”,掌控好课堂,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讨论的时间,使学生尽可能地展示他的思维和阅读体验,使学生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以老师引导调控为辅,认真倾听,及时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

    关注作者

    在备课时,我注意到文中写到季羡林先生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之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于是产生好奇,对季羡林老先生的生平进行了简单的了解。

    季羡林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很快季羡林在文学及语言方面的天赋就显露出来了,在高考中成功考取清华大学。在这期间季羡林对语言学十分感兴趣,他十分用功的学习换来的是知识的硕果,季羡林在上学期间已经发表各种论文,之后去了德国读研究生博士,在顺利完成学业后,季羡林回到北京大学教书。因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季羡林还学习了梵文等因此对佛学及历史也有着一番造诣。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关注写法

    本课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以总、分、总地形式展开。开篇点题,总结全文,由故乡的月亮入情入境,是对下文提纲式的概括。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接下来作者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与前面相呼应,也是情感的自然迸发和升华,短短几句话就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前的教材中,已经安排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等语文要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本单元意在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呈现了不同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课后题、学习提示和交流平台作了相应的引导。如《月是故乡明》这一课可以通过“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样直接抒情的语句感受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体会和理解既要借助于朗读来体会,也要落实在朗读上,达到情感的升华。学生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才能真正落实单元目标,真正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表达。

    课堂实录整理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2.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家乡浓浓地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家乡浓浓地思念之情。

    课堂实录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出示古诗《月夜忆舍弟》)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诗。

    师:读完古诗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本课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出自这首诗(引出课题:月是故乡明)。“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别的意义,寄托着人们特殊的感情。大家回忆一下,在中国的传统诗词里,有哪些借助月亮来表达感情的诗句?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作者借助月亮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文学表现手法叫“寄情以物“。这篇课文也是用到了这样的写作手法。

    二、 了解作者(多媒体出示简介)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生读)

    师:这样一个博学的人,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有故乡情结。由此可知“眷恋家乡,热爱家乡”是我们共同的情怀。表达这种情怀的文章古今都有,但各有各的不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月是故乡明》,感受他独特的思乡情怀。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生读)

    师:下面把你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你还有那些解决不了的生字词,我们共同交流一下。

    生:我不明白“旖旎”是什么意思?

    师:那你能找到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把它读一读吗?

    生:这个句子在第五自然段的第四行:“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

    师:你能猜一猜它的意思吗?

    生:应该是这儿的风光很美吧!

    师: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词来代替它?

    生:风光秀丽

    师:对了,风光秀丽就是它的近义词。

    师:“旖旎”是我们本课要认识的两个生字,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字形。“旖”字从方人从奇,奇亦声。“方人”指旗帜飘扬,“奇”意为“突出”。“方人”与“奇”联合起来表示“旗帜高扬”。“旎”字从方人从尼,尼亦声。“尼”意为“亲和”、“亲近”,转义为“缠绕”、“缠人”。 “旖旎”意为:旗帜高扬,旗帜缠人。后引申为柔和美丽,多用来描写景物。在这里形容莱芒湖景色柔和美好。

    师:谁能试着用刚学到的这个词语来造句?

    生:海南一年四季都是风光旖旎。

    生:学校院子里的花开了,风光旖旎。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这个词语,还会运用了呢,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师:谁还有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

    生:老师,他为什么六岁就离乡背井了?

    师:真好,你的问题里还用到了书中的一个词语“离乡背井”,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就是离开家乡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背井”,我还想怎么会背着井离开家乡呢。

    师:孩子们,这里的“井”可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水井”,而是指周代的井田制度。周代以地一方里画成九区,由八家各占百亩,称为私田,中间百亩为公田,因形如井字,故称为“井田”。古代人民生活单纯,生老病死都很少离开耕种的土地,所以井又引申为乡里的意思。“背”在这儿做动词,是离开的意思。那么大家肯定理解了“背井”就是离开家乡。

    师:刚才昊儒同学问道:作者为什么六岁就离乡背井?那老师再补充一些关于季羡林老先生的资料。季羡林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并最终成为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

    四、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抒发了哪些内心感受?(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在文中做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收获,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经历?

    生:作者主要写了在场院上数星星、在古柳下点篝火、在古柳下摇知了、在晚上看月亮梦月亮这几件事。

    师:你能概括的再简练点吗?

    生:数星星、点篝火、摇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板书小标题)

    师:作者是在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要写这些童年趣事呢?

    生:这些童年趣事和月亮有关。

    生:回忆在家乡生活的童年,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这几个自然段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对家乡的思念,而我们从这些童年趣事中便读出来了,看来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就藏在这些事中。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些句子,去感受一下作者的这份思乡之情。(出示重点句子,抽生读,教师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却那么清晰而真实。除了这些童年往事,作者离乡后还有哪些经历?(生交流,出示课件)

    生:到世界各地见过许多不同的月亮。

    生:作者到过三十多个国家,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月亮

    生:作者后来居住在朗润园,那里景色很美,看到的月亮更美。

    生:作者到过莱芒湖、非洲大沙漠、到过大海、高山,见到过很多漂亮的月亮。

    师:很多月亮吗?

    生:不是,就一个月亮,只是在不同的地方看就感觉不一样。

    师:是啊,作者居住的朗润园可是赏月圣地啊,在那里会看到很美很美的月亮,但是作者却说……

    生: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师:这是对比的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

    生:作者对故乡普通、平凡的小月亮情有独钟也正说明了作者思念家乡。

    师:列举这些经历,列举在各地看到的漂亮的月亮既是对比,又是衬托,哪里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也正对应了题目“月是故乡明”。这份偏爱和情有独钟恰恰是作者感情的体现,是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多媒体出示两组对比句)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作者对“我”的小月亮的偏爱和作者的那份由月亮引发的深深的思乡情。

    师:请同学们们注意“燕”字的读音。(多媒体出示多音字“燕”,齐读)

    五、 图片展示,欣赏明月

    1.欣赏图片

    2.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再次去感受那份浓浓的思乡情。

    六、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搜集与“月”有关的诗文积累背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3 《月是故乡明》课例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ujxcltx.html